• 43阅读
  • 0回复

一个农家收麦后的经济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4
第2版()
专栏:

一个农家收麦后的经济生活
新华社记者 冯健
五月末,湖北省鄂城县杜山乡的小麦成熟了。这一带是鄂东的主要粮食产区,和许多农民一样,农业生产互助组组员刘才华获得了多年来未有的小麦丰收。他种的四亩麦地共打麦子一千八百九十九斤,其中一块丰产麦地,每亩收了麦子五百零八斤。
今年小麦价格比去年提高了一成半,收益的增加鼓舞着刘才华扩大了生产的投资。麦收以后正是棉花追肥的季节,刘才华收了麦子,除了留种籽、缴公粮和吃用的以外,余下的十分之七的小麦都卖给了附近的供销合作社,并从合作社换回了六百斤豆饼、麻饼和十斤化学肥料。这样加上原来在棉地里施的底肥,今年对棉花地的施肥量就比去年增加七成以上。他在卖出小麦以后,还添置了一些收割中稻用的镰刀、扁担、簸箕。
八月上旬的一个黄昏,刘才华从他屋里取出三本日用流水账,站在打谷场上,对我述说麦收后他一家人的生活。两个多月来,他家从附近集镇上买回了五丈多灰洋布、白洋布和各种花布,给全家大小六口添置了新衣。按刘才华的流水账计算一下,今年麦价的提高给他家增加的收益,已足够裁制这批新衣了。麦收后的两个多月来,他家每天平均要用去二千多元,从集镇上买回盐、油、红糖、茶叶、火柴和煤油等。刘才华饶有兴致地指引给我看,在他的三间瓦屋里,已有两间用新木板搭起了一层楼板,这些木板也是他卖出小麦后新买来的。此外,刘才华还用去四万元买了一条竹席、一把鹅毛扇和一点四川银耳,这已是他家多年少有的开支。
八月中旬,刘才华紧张地开镰收割中稻了,他的岱字棉长得茁壮,每株已有十多个棉桃。今年他的棉花播种面积没有扩大,也没有缩小,但是施肥量增多了,单位面积产量有可能提高。新近他又买了一捆芦苇,准备织起来晒棉花用。今年这一带新谷价格也比去年提高了百分之十七左右。刘才华说:“等到新稻、棉花大量到手,我还要多买些肥料,准备冬种、春耕。”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