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47阅读
  • 0回复

企业家的好榜样——记大连造船厂厂长陈文松的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05
第1版(要闻)
专栏:

  企业家的好榜样
——记大连造船厂厂长陈文松的事迹
本报记者张书政
1992年10月8日,年仅49岁的著名造船专家、大连造船厂厂长陈文松,带着对祖国造船事业的无比眷恋,和朝夕相处的职工们永别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以行动实践了自己的信念,正如他在一份“自我鉴定”中写的那样:“我担任万人大厂厂长,是党的信任,我只有勤恳地努力工作,才能对得起党的事业。”
    (一)
1985年夏,陈文松由副总工程师升任主管经营的副厂长,不久又任常务副厂长。那时,企业因外商破产弃船而背了上亿元债务,国内民用船舶的订户稀少,计划内生产任务已基本取消,企业陷入经营的“低谷”。
陈文松曾在厂决策层会议上表示,“应该到国际市场去争高低!”不巧,国际上船东破产的浪潮吞噬掉世界上半数以上的船厂,大连造船厂开拓国际市场苦于无用武之地。可是,没过多久,出现一个怪现象:许多外国船东纷纷到大连造船厂登门询价订船,仅1986年,就达230人次之多。厂里有人沉不住气了,主张接船。
厂领导班子会议上,陈文松清醒地分析这些洋船东出的船价和造船的动态成本,斩钉截铁地说:“不能接!这个怪现象是一些投机商利用国际船运业不景气的时机,玩弄压价贩舟的把戏。我们大批接船无异于饮鸩止渴。”陈文松的意见被采纳了。厂里决定:暂时紧缩造船生产,扩大修船和非船生产,伺机接船。
经两年奋战,工厂修船产值直线上升,跃居全国同行业之首;多种经营打入石化、冶金、能源等大型设备领域,形成了锅炉、炼钢转炉、大型钢结构件等支柱产品。1985年——企业最困难的年份里,仍然赢利78万元,1986年赢利1400万元。
1988年,国际船舶市场出现转机,不少船厂如久旱逢雨,成批量地承接出口船。陈文松通过周密的市场调查,认为船价上涨的趋势仍在继续,而且设备和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升,大批量接船的时机仍不成熟。
不久,国际船舶市场的船价果然大幅度递升。陈文松向厂领导班子建议,“抓住时机,尽快接船,全力以赴扩大造船比重。”工厂很快签成7.5万吨和4.4万吨两型4艘出口船合同,出口成交额达1.18亿美元。
1991年,海湾战争刚刚结束,国际船运业情况还不明朗,许多船厂在徘徊观望。这时,已经担任厂长的陈文松早就派人摸准了市场行情,认为国际船运业的繁荣局面即将开始。他带队在国内率先签定一艘6万吨原油轮合同,创国内市场船价最高纪录,为国内船舶业开了个好头,受到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的表扬。此后,陈厂长又抓住船舶市场价格进一步回升的大好时机,连续承接了7艘共34万吨的造船合同,工厂1994年前的任务全部饱和。
陈文松和船厂其他厂领导在经营决策上的成功,给企业带来勃勃生机。
陈文松认为,占领住国际船舶市场,必须加速企业步入世界先进造船行列的进程。这位上海交通大学船电专业1965年毕业的高材生,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很高的管理水平。他掌握三门外语,注意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掌握了船舶设计、监造和大型船厂的财务、商贸谈判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逐渐成长为国内外知名的船电专家、船舶设计专家和管理现代化船厂的优秀企业家。
当今国际造船业朝高档化、大型化方向迅速发展。陈文松带领企业追踪现代造船技术,并为此建议和参与实施一些重要技术改造项目。过去只能生产3万吨级以下船舶的老区3号船台,通过改造船台和制作、安装1600吨吊车,已能够建造8万吨级的大型船舶。新厂区完善10万吨级船台生产能力和引进、安装580吨国内最大吊车,以及正在建设中的20万吨级造船坞,都洒下了陈文松的心血汗水。
陈文松致力于缩短造船周期的艰苦探索。建造3.5万吨的3号船时,他坚持跟踪生产处的月度计划和车间的日程计划,及时协调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生产周期比同类型的2号船减少214天,码头系泊周期比2号船减少103天,交船期比合同期提前5个月零21天,一批5艘全部提前交船,实现一年增产两条船的经营目标。
    (二)
1990年夏,国家有关部门决定,从大连造船厂分出一家新企业——大连造船新厂。老船厂分家后,技术骨干和重要设备调走一批,厂房、厂地也分去许多,企业生产面临很大困难,老厂职工中出现了畏难情绪。
应该说,陈厂长肩上的压力比任何人都大。可是,他有坚强的党性,有全局观念,泰然自若。在全厂干部大会上,他动员说:“我们看问题,要从国家全局着想,党员干部要讲党性,顾大局。现在需要的,是创造条件,制订措施,把老厂建设得更好。同时,支援新厂大干快上。”
不久,老厂提出“厂外借地、厂内借天”的生产策略,还订出“老厂焕发青春分三步走”的建设蓝图。他们将60%的舾装件转移到乡镇企业中生产,缺少厂房、厂地的问题解决了。新的涂装车间、新的电算中心和船舶研究所组建起来,缺少设备、技术力量和科研机构的问题也一一解决了。
分家后,陈文松特别注意发扬风格,搞好兄弟厂之间的关系。1991年7月,一条出口船上的柴油机机架出现裂缝,船用柴油机厂向造船厂求援抢修。陈文松当即责成有关领导挑选最好的电焊工支援,不提任何条件,派出人员的加班费和奖金都由造船厂负担。经过20多天的奋战,造船厂的工人们不辱使命,出口船修复如初,维护了中国出口船舶产品的声誉。
大连造船厂素有党政团结的好传统。陈文松任厂长后,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发扬这一优良传统。他在1992年的一份厂长工作总结中写道:“党委、行政、工会领导间的团结是企业形势蒸蒸日上、越来越好的前提。我厂不但党、政一把手能团结一致,而且党、政、工每套班子都能团结一致。”陈文松主持厂长办公会上,每次都请党委、工会领导参加,共同商定工厂诸方面大事。
陈文松担任过多艘高规格船舶建造的总设计师、总监造师、交船队长和现场总指挥,好多舰船都获得国家金奖、银奖,他的一些论述现代化船台、船坞建设和船舶建造新科技的论文,曾引起船运界、学术界和国家高层领导的重视,而他却一次次把评高级职称的机会让给别人,就连“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还是在他弥留之际,工厂和市里领导背着他上报后,国家有关部门特批的。
陈文松的家里很简朴,没有高档家具和家用电器。除一台彩电外,照相机、录音机、录像机等都没有。
但是,他留下了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陈文松是造船厂有名的“三七式干部”,他和船厂许多干部一样,早7点上班,晚7点下班,有好几年甘愿每月拿7块钱奖金。
除了涉外工作场合,陈文松总是一身工作服,一顶安全帽,置于工人群众之中。他坚持船厂干部参加劳动制度,当车间干部时,每年劳动逾百天;当机关干部时,每年劳动25天以上;当厂级干部后,每年也干20天。
北京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招待所的服务员都知道,陈厂长是最好安排的“重要客人”,不挑房间好坏,有个睡觉的铺位就行。有一次,陈文松去广州谈判,船东给他安排了白天鹅大酒家,可他就是不住,非要住廉价的小旅店,而且住进了“三人间”。厂经营处王安国处长眼含热泪地回忆说:“那次接了上亿元的合同单,可陈厂长连个单间都舍不得住!”
近年来,厂里为职工建造一大批住房,还为千余户职工提供了煤气罐。电装车间工人王学进说:“我有大男、大女两个孩子,住得挺紧巴,不知怎么被陈厂长知道了,给我调了一套‘大三居’。我最近才知道,陈厂长也是大男、大女两个孩子,还有两位老人,可他住的房子还不如俺这个普通工人。”
    (三)
一场特大暴风雨袭击着辽东半岛。
1992年9月1日,晚8点多钟,陈文松向人事部有关领导汇报完工作,刚跨进家门厂里来电话,说香炉礁新区207库进水了。
陈厂长趟着涌进库房的深水,一边扛着砂袋堵水,一边指挥人、车抢运设备、原材料。这时,他感到阵阵胸痛、身颤,粒粒汗珠从额前、脸上滚落。
抢险完毕,天色黎明。陈厂长从207库驱车直奔厂区,察看十里海滨的每座船台、仓库和车间是否遭淹。风雨中,他和随行职工一起,喊号推车,把被海潮荡跑的“大岸吊”推到安全地带。太阳跃出大海,他又到办公室上班去了。
早在1992年4月初,陈文松感到左腹部隐隐作痛。去医院检查,发现腹部肝、胃间有个2×2.8厘米的肿块。医生建议开刀探查。当时,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罗裕民正患晚期癌症住院抢救,厂里“五一”前夕要下水一条船,交工一条船,陈厂长真是太忙啦!查病就拖延下来。
到了7月份,他感到时常眩晕,遂请厂医院的医生来办公室输液。他还坚持工作着。
7月15日是厂休日。厂工艺科科长、工程师刘善德找陈厂长谈心,家里外头都找不着,最后到厂长办公室,推门一看,陈厂长正边输液边批阅文件呢。 9月1日至3日,他的病情实际上已经很重了,在繁忙的岗位上几乎连续工作两天两夜。这个铁汉子病倒了。
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指示,尽一切可能抢救陈文松。可是,医院里,拿着陈厂长病情诊断报告的专家、教授们惊呆了:过去未能确诊的肿瘤,已发展到国内罕见的男性绒毛膜上皮细胞癌,并已扩散到胃、肝、肺等胸腹内器官。
病危之际,陈文松向党组织表达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情怀:“感谢这段时间党、政各级领导对我的关怀。如果抢救不成功,我没有任何埋怨。家里的事一切听从组织安排,个人没有任何要求。大家今后要好好干,领导班子要抱成一团,把船厂搞好。我在船厂还没干够,很想继续干……”
(附图片)
陈文松厂长在大连造船厂干部大会上讲解厂“八五规划”蓝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