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3阅读
  • 0回复

马鞍山铁矿厂工地访问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6
第2版()
专栏:

马鞍山铁矿厂工地访问记
徐常
马鞍山的今昔
马鞍山铁矿厂,曾遭受日寇和蒋匪严重破坏,直到去年冬天,几座残存的炉壳和烟囱,还孤零零地立在荒草地上。烟囱已有八年多没有冒烟了,炼铁炉旁长满了小树和野草。今年春天,祖国大规模建设的号声一响,马鞍山就变了样。数以千计的工人、技术人员、管理干部们不断地从全国各地会师在马鞍山,其中有来自芜湖的建筑工程队,有来自太原的机械工程队,还有来自上海、青岛、天津、汉口、石景山、本溪以及安徽各地的工人,和该厂的工人们合拢一起组成了土木建筑队、机械修配队、电器工程队、起重队,包括近二十种的工种。大批建筑材料和器材从各地源源不断地运往工地,光是耐火砖一项就达万吨。工地上到处是劳动着的人群,电铲声、马达声以及各种各样金属机械的冲击声响成一片。旧的不合用的设备倒下了,新的设备安装起来了。职工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短短几个月中,改变了马鞍山的面貌。并要争取二号炼铁炉在九月出铁。
紧张的劳动场面
踏进工地,迎面就见一排十层楼高的烟囱像巨人样屹立着,在它的南面是巨大的热风炉。起重工们在炼铁炉顶上正在忙着,铁板、木料一件件在上升,戴着面罩的电焊工人,在钢铁的骨架上工作,
一串串的火花向地下迸散着。背着安全带的架工们在令人心悸的高空中自由活动着。铆工们手中的铆钉枪“咚咚咚咚”的冲击着铁板。水泥搅拌机整日地转动着,大口吞食由石子、水、水泥制成的“三明治”。东边锻工间的打铁声和修配车间的马达声响成一片。新建的烟囱像出土的笋,日夜向上爬,现在已爬过鼓风机车间的屋顶了。东边一列火车正在卸下钢板、铁管,“呜”的一声尖叫,从西面江边又出现了一列火车,满载着黄沙、石子、水泥,沿着山麓飞奔过来。
建设马鞍山的人们
太阳像一把火伞样张着,过午,工地上什么都发烫,高炉和热风炉变成个大“蒸笼”。但是这并没有把建设马鞍山的人们难倒,工地上到处贴着:
“只有钢铁生产的发展,才有国家工业化”、“提前完成任务、保证九月出铁”的标语。不仅仅是标语,你看:太原工程队的铆工们把印有红色“太钢”
(太原钢铁厂)两字的背心脱去了,手拿铆钉枪,攀着绳梯爬上热风炉去。有的一丝不挂地钻进炉里去铆钉,汗珠像雨样地浸透了全身。他们把这个情景编成一句顺口溜:“热风炉上铆钉像洗澡,献身祖国为建设。”他们中间有的人为了支援各地建设,已好几年没回家,这次又从三千里外来到马鞍山。难道不想自己的亲人吗?我从他们的顺口溜中找到了答案:“没有钢铁就没有国家,完不成任务不回家,何时起身回太原,完成任务就可见。”这正如
一位工人所说:“人心是肉做的,不想那才是怪话,你想亲人,祖国正想你,两个问题,那个重要,一想就明白了。”在太原工程队里有一位被大家尊敬的焊工刘庆顺,熟悉他的人告诉我:他自从上海新沪钢铁厂来此以后,见到太原队焊工不足,就志愿请调支援,工作一贯积极。一天,他身体发烧还坚持工作,领导上命令他,才休息了一会。他老是说:“加油干呀,高炉出铁要紧。”他牢牢地记着:上海很多五金工厂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往往搞得热火朝天的时候,突然原料接不上了。问问领导上,回答是:生铁须从东北来,路远,货运脱期。原来是劳动竞赛,结果变成停工待料,真气死人。因此,当他听到改建马鞍山炼铁厂,就第一个响应领导号召,来到了这里。
有一天上午,我在工地上和一位天津来的年青的管理干部武孝琨闲谈。起初,他告诉我一些他们队里工人们的工作热情和技术改进的情况,以后又谈起了生活,他说:“咱们有一句老话,夏不上南,冬不上北,我却是逢夏上南了。”接着,他又告诉我:铆工孙玉书、王金生结婚还没有多少天也来参加建设,为的是什么?大家肚里都明白。还有王梦兰临行前,他的未婚妻到天津车站来送行,最近她写来一封信,我们抢来看了,里面写着:赶紧提前完成任务,胜利归津……。武孝琨说到这里,停住不说了。“你呢?”我追问着他。他红了一下脸,似乎是被我猜透了,不得不说出:“我也有这样的事情。去年我回咸阳老家过年,和一位在国营咸阳第一棉织厂的一个挡车女工订了婚,约定今年中秋节结婚,我算算我队的任务……”“中秋吗!大概是在十月里吧?”我打断他的话,自作聪明地替他估算着。“不,九月二十二日。”他立刻加以纠正,并郑重地对我说:“这个日子除了我们两家的人外,我还没有给别人讲过。因为我怕领导上知道了,到了那时候就要我回家。虽然我们队里的工作九月五日可以完成,但如果有了新的任务,那我一定要先完成任务然后回家结婚的。”我紧握着他的手,默祝着他的双喜临门的节日迅速到来。
(原载八月二十一日解放日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