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祁剧《甲申祭》的思索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05
第8版(副刊)
专栏:舞台与屏幕

  祁剧《甲申祭》的思索
李正南
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为主角的甲申故事,在尘封了300年之后,由中国共产党人将它再次托到世人面前,并予以了特殊的重视。
1944年,毛泽东同志决定把郭沫若所著《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整风文件,在尚未取得全国胜利之前,极有预见性地为全党寻到了这样一个史鉴。事亦巧合,同李自成一样,从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叶起,中国共产党人也是从陕北出发,一路艰苦转辗,最终打到北京的。1949年毛泽东进驻北京时,曾风趣地说是“进京赶考去”,并意味深长地指出:“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江泽民同志在1991年视察湖南以及1993年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再次提出要重温《甲申三百年祭》,严肃地告诫全党“不要做李自成”。50年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把甲申故事一次次向全党引鉴,可见这段历史情节对当今有着特殊的烛照意义。
前不久,祁剧《甲申祭》应文化部邀请进京演出,再次向人们掀开了一幕幕历史场面:
——李自成进北京,万民欢呼“迎闯王、不纳粮”山摇地动…… ——进城后不思忧患,而是拷比钱粮,重开考场……
——功臣们肥马轻裘,美妻玉食,骄奢淫逸,侵扰百姓……
——李自成深陷天命谶语之中,重门紧闭,杀忠臣、误军机、逼反吴三桂,最后终于大败亏输……
仅仅43天,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革命便土崩瓦解,以李自成仓皇离京而告终……“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这便成了理所当然的提问。《甲申祭》首先形象地揭示了这个问题。剧中人物林泉一登场就对农民领袖们反复告诫“它在船下流,你在船上坐,把你送上岸,把你掀下河”,这是民本思想十分形象的比喻。
按说民心向背、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样的道理,史书中历历可见,智者们千百年前就早已阐述得清清楚楚。剧中人林泉明白,李岩明白,难道雄豪干练的李自成、精通经史的牛金星、质朴勇猛的刘宗敏就真的一点也不明白么?戏演到这里,便不禁让人想到当年黄炎培先生在延安对毛泽东谈到的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问题。这也正是此剧于本主题之外力图进而引发的意向。中国历史上的几乎所有农民革命,没有谁曾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怪圈。这也正是农民革命的局限性之所在。就如李自成,他曾因代表了广大农民的利益而取得了胜利,而一旦建立政权,便又反回到被他推翻的统治阶级那里去因袭旧制,为大王的要当皇帝、为将士的要当大臣。于是,以领袖进城称帝为转捩点,农民革命的领导集团与农民大众即而分化,分化成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一旦形成这样的格局分野,一切“周期率”中的必然现象(如腐败问题)自然就出现了,即使是掌握政权的明白人也无法阻挡。这正是这个“周期率”的无情之处。正如戏中所表现的那样,李自成出逃之后,以“当今大顺皇帝”的名义号召民众救驾时,民众冷漠地离他而去,致使李自成发出绝望的哀叹:“天也不覆我,地也不载我,错、错、错!迎闯王变成了四面楚歌,千古恨,沦陷了大好山河……”
《甲申祭》一剧凝练了大顺43天王朝的戏剧性的转演激变,随着李自成最后一声“这是为什么”的叹问,使人深深感到历史的穿透力;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反复重申这甲申故事的殷殷之衷;顾及今日,我们正在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不也正是从无数类似甲申故事的历史思索、参照中所得出的选择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