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4阅读
  • 0回复

风流小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06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风流小镇
姚雪
从珠穆朗玛峰右侧切入,汽车再在巍峨的群山中向南穿行两个小时,我们便翻过了喜马拉雅山脉。山北是高原雪域,山南却是一片亚热带风光,然而,大自然的强烈反差并未引起我们什么意外,倒是这里的社会氛围令我们惊奇:坐落在山腰上的樟木镇,已经明显见不到往日在山北藏区所见到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工厂的机器马达声、各种肤色商人的叫卖声以及机关学校少男少女的歌舞声还间或有几声鸟鸣。
小镇沸腾在时代的喧嚣里,我们也融进了小镇的沸腾中。
樟木镇隔曲水河与尼泊尔王国山水相连。全镇有固定人口一千七百八十人,生活着藏族、夏尔巴族、汉族和回族人。这里自古就是一个通商口岸。西藏自治区驻樟木口岸办事处藏族副主任普布给我们介绍说,解放前,樟木地方尊奉藏传佛教的葛举和宁玛两派,同时受尼泊尔佛教的影响,人民“十日九拜佛”,百分之九十的人口是“差巴”(向农奴支差役的人)和“堆穷”(意为冒烟的小户),住的是茅草房,仅靠刀耕火种来的玉米、土豆糊口维生,饥寒交迫。那时商人的含义不过是当背夫、佣人和搞点盐粮交换。虽香火鼎盛,却摆脱不掉落后和贫穷。解放后,特别是一九六五年曲水河上的友谊桥竣工,中尼两国通车,樟木镇开始繁盛起来。然而这时,还是有虔诚的信徒把自己终生积蓄的血汗钱慷慨地洒在朝圣的路上,即使是“文革”的年月,也没有断绝虔诚者的香火。
改革开放的钟声敲响了沉闷的小镇。小镇以它风景秀丽、珍奇动植物丰茂的亚热带风光和得天独厚的便利交通吸引了富贾商旅。一九九○年中尼两国边境全面开放,边民可持身份证随意出入双方境内三十公里探亲访友或进行商业活动。樟木口岸海关藏族关长卢如平告诉我们,一九六一年两国边贸额仅是二千八百元人民币,一九九二年却达到一万八千五百三十二万元人民币。这里的居民百分之八十经商。商业往来给小镇人民带来了富裕。每人每年平均收入在万元以上。全镇四百多户人家,最穷的一家存款也有几十万元,家家都盖起了两三层楼房。小镇人民在兜里鼓起来的同时,肯花几万元钱送孩子到内地读书了。这是一种观念的进步,是小镇人民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与选择!我们在一处卖铜菩萨塑像的案后与扎桑老人交谈。老人说:“我七岁就给领主当牵马夫,那时每天给叩头,也没叩出什么好运来,现在我却发了!”老人露出了一副得意的笑容。事后我们了解到,老人的两个儿子都去拉萨念了大学,毕业后当了国家干部。现在他的小女儿卓玛还在念高中,他决心让女儿也成为大学生。
我们要离开小镇了,晨雾中的小镇,仿如刚刚沐浴后的少女,美丽丰满,任性洒脱,给我们以灵秀的感受。为此,我们中的一位“老古”还诌了一首歪诗:“云吻苍山花披纱,贪婪小桥接哈达;藏女不忘勤劳早,闻鸡即起挑灯花。”
好一个边地风流小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