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阅读
  • 0回复

正确地对待中国医学遗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6
第3版()
专栏:

正确地对待中国医学遗产
王药雨 董德懋 谢海洲 申芝塘 刘国声 龙伯坚 张作舟 哈玉民 周梦白 朱琏 孟昭威 朱颜集体讨论
编者按:本报编辑部曾召开了一次关于中国医药问题的座谈会,这篇文章便是根据会上的意见写出的。执笔者是朱颜。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意见是正确的,卫生行政领导部门应予考虑采纳。
中国医药学术是我国的文化遗产。它是在我国各个时代劳动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中发生、发展起来的,对人民卫生保健事业有一定的作用。
中国医药学术有着合乎科学的实际内容。临床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例如,中央人民医院钟惠澜医师等证明中药槟榔在治疗条虫病方面比西药绵马的效果要大得多;余云岫医师用中药马齿苋治疗杆菌性痢疾,有显著的效果。北京中医进修学校门诊部用中药止嗽散流浸膏治疗一般伤风咳嗽,也有良好的效果。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这里不一一列举了。至于中医的治疗技术和治疗方法,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以针灸疗法为例,据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魏如恕、王丽琛等医师报告,针灸疗法对风湿性关节炎确实有效,对其他许多神经性疾患也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中国医药学术偏重经验,在临床方面还缺乏科学的准确性。中医师在治疗中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治好了病,却说不出道理究竟在哪里。这是因为中国医药学术在发展过程中,受了客观条件和科学理论水平的限制,人们未能很好地有系统地总结已有的经验,并把它提高到医学科学理论上来;只是用“五行六气”一类的说法来解释。这是中国医学的最大弱点。因此,我们应当根据实践和现代医学科学来批判其不合科学的部分,接受其合乎科学的部分。这里,我们必须学习苏联医学家的研究态度。他们善于发掘和吸收散存在民间的一切医疗经验。苏联医学家不仅重视自己祖国的医学遗产,而且非常注意中国医药。例如,苏联医学家研究用中药人参、五味子等来治疗神经衰弱,用杜仲、夏枯草等来治疗高血压症,并取得了相当成效。现在又开始研究我国的针灸疗法了。这种研究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但在我国,有些卫生工作的领导干部对中国医药学术有着不正确的看法。他们认为,中国医药学术只不过是一种学术上的“古董”,现在已经没有什麽价值了。他们轻视祖国的医学遗产,不相信自己的东西;他们只看到中国医药学术中的缺点,而看不到它的有用的地方。有的领导干部认为,中国医药学术中固有的某些有价值的东西,必须经过彻底研究,找出科学理论根据才能推广使用。在目前,这种要求是过高的、不切实际的。先进的苏联医学如组织疗法,其“生物原刺激素”对病理组织的作用的原理究竟是怎样的,现在还没有彻底阐明,这就是说,它的理论还不够完整;但是苏联推广了这种方法,因为这种方法在临床实践方面确实有效。中国有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还没有找到科学理论根据,但广大中医师和群众都在应用这些方法。对这种状况应该采取的态度是:一方面要组织有科学修养的人员进行研究,努力找寻它的科学理论根据;一方面应该有领导地、有重点地组织对这些医疗方法的推广使用。
为了很好地接受我国的医学遗产,使它更有效地为劳动人民服务,我们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的步骤:
第一,整理中医的经验。上面已经说过,中国医学偏重经验,许多宝贵的治疗经验为现在的中医师所掌握。对于我们说来,直接经验最为可贵,因为它是“活”的经验,它具有现实的意义——实用价值。例如,长辛店铁路工厂副厂长孙运来在一九五二年五月生了一种病,经若干大医院诊断,有的说是肝硬变,有的说是肾脏炎。后来,他的病状渐趋严重,形成水腹,百治无效,断为死症。他便请一个乡下的中医师来治疗,吃了几剂中药之后,症状就慢慢地好转了。这说明中医有着不少好的经验。因此,合理而有效地处理这些“活”的经验,乃是整理医学遗产工作中的主要内容。任何一个中医师都不可能掌握全部医疗经验,譬如这个中医师可能只掌握了这一、二种有效的医疗经验,另外一个中医师则掌握了另外一、二种有效的医疗经验。因此,应该用各种方法把一切好的经验集中起来,加以整理。但是,在中医“活”的经验中,也有许多是效果不确或竟无效的。要把这些直接医疗经验集中起来加以整理,并肯定其有效的部分和否定其无效的部分,最有效的办法是临床观察。这就须要集中一些有治疗经验的中医师,有重点地对某几种疾病进行临床研究(通过中医院),用科学的诊断方法获得明确诊断后进行治疗,观察和记录其效果;同时通过实验室的试验来控制药物的性能,决定药物的安全剂量,研究治疗效果产生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从中国医药学术里发现有科学价值的东西。有些人认为,临床观察的办法好是好,恐怕一时搞不出成绩来,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认为,如果能有重点地做临床研究,一定会有成绩的。譬如,今年研究胃溃疡、高血压症,明年再研究肝硬变、肾脏炎,在三、五年内可以解决不少的问题。
第二,整理中国医药学术文献。这是一种极为繁杂的工作。因为中国医药学术的旧有文献,虽然很丰富,但都是分散的,要把它们系统地整理出来不是容易的。因此,在目前我们只能有重点地加以整理。此外,还应当征集散在民间的单方和经验疗法,有重点地加以整理,把它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参考资料。因为这些都是一向未被重视的宝贵经验。
第三,适当地改进中药的剂型。根据大多数中医和病人的意见,中药对某些病是有效的,但熬药不便。比如,有些工人家庭,一家人都有工作,害了病要吃中药时,因为要临时煎药,就有人不能上班。其他如机关、学校的干部和工作人员,也有同样的情况。北京中医进修学校的经验证明,有重点地改进中药的剂型是可能的。止嗽散就是一个例子。中药在改型以后,不仅服用方便,剂量和效力也比较容易控制;中医固能使用它,西医也能使用。这就解决了西药勃郎氏合剂和陀佛氏散的代用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