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阅读
  • 0回复

我对于中药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6
第3版()
专栏:

我对于中药研究工作的几点意见
朱颜
中药在医学上已有三、四千年的悠久历史了。我们对于中药的药理现象和治疗效用的认识,是从长期的实践中获得的(它在事前并没有经过动物试验或物理化学等方法的分析)。因此,中药在学理上虽有许多未明之处,但在治疗上仍有现实的意义。例如,在三、四千年前我们的祖先用来治疗气喘的麻黄和治疗疟疾的常山,在近代科学医学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有些中药在没有得到科学的证明以前,其临床应用似乎是荒诞不经的。例如,在七世纪时,人们已用猪肝、羊肝来治疗夜盲,用羊靥
(甲状腺)来治疗瘿气(甲状腺肿大)等。在没有发现和证明维生素和内分泌素疗法以前,这些经验治疗法往往蒙着极其怪诞的色彩,直到现代才得到科学的证明。我们还可以举出不少类似的例子。例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红麴可以治疗小儿秃疮(它是否有抗生素的作用,现在还不知道),用金汁(粪水)、人中黄(粪水的制剂)治疗热性病(可能和噬菌体有关系),民间还用大叶蒿(菊科植物)和半边莲(桔梗科植物)来治疗毒蛇咬伤,服用胎盘中的余血来预防麻疹,等等。这些经验都有待现代科学去证明。上述的某些例子说明,中药不但在治疗上给我们提供了资料,丰富了现代医学的内容,而且在医疗理论的研究上它对我们也是有帮助的。因此,我们应当在思想上肯定起来:中药是值得研究,而且必须加以研究和发展的。我认为,在研究中药时应该注意下列几点:
第一,研究中药应重视中医的医疗经验。无论在过去或现在,有许多人对我国的医学遗产采取了极不正确的态度。他们认为,中药是有价值的,但中医没有价值。他们把中医和中药截然分开了。这种认识是不对的。中医在使用中药上,有其独到的经验。如果完全离开中医的经验来研究中药,就不能很好地发掘祖国医药的遗产。例如泻药中的大黄、牵牛、甘遂、朴硝(硫酸钠)等,若单纯地根据目前的药学知识来看,只是些促进排除大便的泻药。但是中医使用这一类泻药时,其目的不仅仅在于通便而已。我们对于人体上部某些充血的病症,如结膜充血、肺出血、肝门静脉郁血及一部分高血压症等,也可利用泻药来治疗,利用它对大肠刺激的诱导作用来减轻其症状。甚至头面部皮肤的感染,如热疖等病,有的亦可用泻药治愈。还有用甘遂、胆南星、蒙石滚痰丸等来治疗癫痫,用牵牛、大戟等来治疗肝硬变等病的,这也是值得进一步观察和研究的。又如生姜、桂枝等中药,现代药物学认为只有健胃作用,但是中医却认为它们有促进血液循环和发汗的作用。因为,这些具有辛辣成分的药物,内服时对口腔及胃部粘膜能发生一种局部的刺激作用;它对神经系统尚未处在麻醉状态的人体,能引起反射作用,而使血液循环畅盛,以至出汗。中医就这样在长期的临床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人体对某些药物刺激的整体性反应,并根据这些反应来处理有关的病症。我们在研究中药时,如果能注意这些经验,将使中药的应用范围扩大,并逐步提高药物治疗的学理。
第二,研究中药应注意中医的给药法。在中医的药物疗法里,有许多方法的治疗效果并不是由药物直接产生的。在研究中药时,我们应当注意这一点。如果单纯地从研究药物本身着手,有时候得不到预期的效果。譬如,中医用通关散或生姜汤来救治卒倒,其效果并不是由药物被吸收后的作用所引起的,而是对皮肤或粘膜的刺激作用所引起的反射作用。通关散中有皂角,皂角的主要成分系石碱草素,它对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当吹入鼻腔时,可以立刻引起喷嚏,使患者苏醒;生姜的辛辣成分灌入胃中时,对口腔、食道和胃的粘膜也有刺激作用,因而产生反射作用,使患者苏醒。如果用这些药物制成注射剂,注射于皮下或静脉时,就不一定会产生兴奋神经的效果。所以,研究中药时应注意中医给药法的道理。但必须了解,这些对呼吸道或消化道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所引起的反射性的兴奋作用,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中枢神经机能陷于极度麻痹状态时,这种刺激反射的急救处置是没有效果的。又如,中医对皮肤创伤、溃疡或脓肿,常用贴膏药的外敷法来医治。民间经验,用膏药把创面封贴以后,往往三五天不去管它。从表面上看,这种疗法似乎是不科学的。但实际上一般创伤、溃疡,也能用这种古老疗法治愈。因为,这种经过煎熬制成的膏药就是灭菌的油膏,它能把人体外部的创伤封闭起来,固定起来,使它不受外来病菌的侵袭。如果单从分析这些膏药所含的药物成分着手,忽视药物作用以外的因素,那末,我们就不能很好地认识中药的某些治疗效果。
第三,研究中药应考虑合并使用后的综合效果。一般地说,现代从事药理学工作者都比较重视分析研究,其目的在于找寻某种纯粹化合物及其某一原子基团和生物组织细胞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在研究中药时,也应采取这种方法。即先从某种中药中提出其纯粹成分,然后进行药理研究,从药物本质上去认识其对生物体所起的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必须知道,中药在治疗上所起的效应决不完全是某一样生药或其中某一种单纯化合物所具有的药理作用的表现,而常常是许多种不同成分同时作用于生物体所引起的反应现象的总和。因每一种生药往往含有多种成分,所以即使只应用一样生药,在效果上也具有多种化学成分的复方意义。因此,研究中药时首先应重视某一种生药或某一处方的总的效用,然后再分析研究其组成成分的个别作用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以便进一步了解各个组成成分在总效用中的重要性。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来加以说明:比如中药在使用常山治疗疟疾时,往往和半夏同用,其原因是常山的有效成分具有催吐的作用,而半夏则具有镇吐的功效。由于两者的拮抗的药理性能,使治疟的临床效果得以充分发挥。又如中医治疗妇女的痛经,常用佛手散(当归和川芎)。我们知道,当归成分对子宫肌有消除痉挛的作用,而川芎成分则有镇痛的功效,两者的协同作用,使治疗痛经的效果更加提高。因此,我们在分析研究中药时,不仅要注意其综合的效果,还必须特别照顾到临床应用。
第四,研究植物性中药,应当注意了解原植物。大部分中药都是植物,研究时必须了解这些药用植物的形态、品种及是否霉烂等情况,否则会使我们枉费时间和精力。例如,有人研究中药鹤虱的驱虫效用时,多用胡萝卜子(一般药店往往用它来作代用品),因此,效果不好,因为前者是菊科植物,而后者却是伞形科植物。
第五,研究中药必须结合临床实用。研究中药的目的是为了临床应用,因此在研究时必须和临床实用密切结合起来。过去中药研究工作多停留在实验室的试验阶段,不注意临床应用,所以在药物化学、药理学上虽有不少的成就,但在临床实用的充实和改进方面,作用就显得不大了。今后的研究工作必须首先服从临床需要,有目的、有重点、有计划地来进行。譬如,目前缺乏麦角、吐根、山道年等药物,我们就应当研究子宫收缩药如益母草、牛膝,镇咳祛痰药如桔梗、贝母,驱虫药如槟榔、使君子;并在临床上把它们应用起来。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药物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实践中肯定了某些中药的治疗效果,提高了人们对中药的认识,使中药在卫生事业建设中起更大的作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