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人类情感的流动与定格——观王德顺活雕塑展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06
第8版(副刊)
专栏:

  人类情感的
流动与定格
——观王德顺活雕塑展
画心
是罗丹雕塑的复活,还是复活的罗丹雕塑?是雕塑艺术的解释、延展,还是再创造?
当我们被“王德顺活雕塑展”抛入一连串的困惑之中的时候,我们已不得不承认,也许王德顺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因为我们很难用某一种已有的艺术形式来框架这个富于想象力的创作。王德顺用自己健美的身材和凝固的雕塑组合创造了一组流动的雕塑。“用真人做成雕塑的造型已经不算新鲜了,但王德顺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创造,这就是他进入了罗丹的空间,他把罗丹的雕塑带活了,当然这里不仅是罗丹,这里记录了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他的希冀、挣扎、喜悦和悲哀。”活雕塑展的前言中,雕塑家钱绍武是这样写的。
活雕塑展是王德顺和他的妻子赵爱娟用生命意识来观照人生进行的创作,要展示的是人类的悲欢历程。表演“活雕塑”时的王德顺,全身抹了一层灰黑色的化妆油彩,眉骨、头发经过捏塑造型,活脱是从罗丹的“青铜时代”走出来的。他和复制的女性人体雕塑共同组成的“几可乱假”的罗丹名作《永恒的春天》构成了活雕塑展的序曲。《夏娃》、《生命》、《哀求的女人》、《被缚的奴隶》,王德顺在他和雕塑之间创造了一种高尚、厚重的意境,通过他自身的造型变换而构成他与雕塑之间的不同情感格局,挖掘出了雕塑所可能蕴含的一层一层的内涵。它介乎于表演与展示之间、动与静之间,它使凝固的雕塑在瞬间“复活”;使活的人体在瞬间凝固,形成了千姿百态、情感多变的组合雕塑,充分展示了人体的无限艺术可能性。
1936年出生于沈阳的王德顺,把他自己的生命历程、短暂的人生悲欢,在这里变成了一个个具有美感的定格。他24岁走上话剧舞台,先后在长春话剧院塑造了30多个主要角色。1982年在长春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聋人哑剧训练班”,从此开始探索哑剧。其后他到中央美术学院做人体模特,研究人体造型艺术,并把造型艺术与哑剧艺术结合而诞生了“造型哑剧”,1987年应邀赴联邦德国参加第十二届国际哑剧节,将中国的哑剧第一次推上了国际哑剧舞台。老艺术家夏淳在看完“活雕塑展”后,称他是“不甘寂寞的人,不老实的人,大胆的人”,创造是他的艺术生命,他坚守着这块自己认定的艺术阵地,拒绝艺术以外的各种诱惑。
“活雕塑”是他用自己的身体作赌注跨的一个大台阶。深厚的戏剧表演基本功赋予了他极好的造型能力和艺术感觉;上帝赐予的匀称骨架加上后天艰苦超常的肌肉训练,又使他具备了常人很难达到的形体条件。谈及“活雕塑”的创作,王德顺认为他一直想表现人类情感的动态,而跟雕塑一起展示的想法,使他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王德顺的这一创作,具有东西方文化相融会的特点,引起了国内外人士的关注。罗丹博物馆馆长表示希望王德顺有一天到法国,他将很高兴能在博物馆接待这位中国的“思想者”。
“王德顺活雕塑展”,融音乐创编、灯光制作等于一体,虽不很完善,但无疑,它给了观众一个新的视角。
(附图片)
左图为王德顺演出活雕塑展前,在化妆过程中所摄。蔡海风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