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阅读
  • 0回复

“记者不收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08
第2版(经济)
专栏:采访随笔

  “记者不收税”
新华社记者马义常志鹏
记者去东北某县采访,陪同的县委宣传部长是位既晓农村真情又知记者甘苦的实在人。每到一村,他都对谈情况的村干部们半开玩笑地敲打上一句:“照实数说,记者不收税!”
部长解释说,现在有些村干部提供数字,用的是“橡皮嘴”,伸缩性大得很,提醒他们一下,为的是让记者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一个村种了6000亩西瓜,村长愣说成3000亩;另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把人均收入少说了350元;还有一个村的干部不假思索地将乡镇企业产值多报一倍……如果不是有那位部长当面揭他们的“老底”,记者就“上当受骗”了。
其实,农村干部虚报数字的心理远不止交税收税那么简单,这是记者与那位部长及不少县级领导们的同感。村干部们报数的心理比较复杂:少说西瓜亩数为的是村里多留一点特产税,瞒报人均收入是怕下一年上级领导部门再给加码,夸大乡镇企业产值可在县里抓的重点工作中排前列。这样做,对这些村干部来说,失去的是实事求是的作风和为国家负责任的态度;而不实的数字汇总到一起,有碍各级部门了解实情、分析形势、制定决策;落到记者笔下,就会错传信息,给人以假象,失去真实,而真实又恰恰是新闻的生命!
因此,记者在提醒自己注意报道数字的同时,又生出了两个希望:一是愿农村干部们都做有责任感的实在人;二则望各个上级领导部门能够保护说实情、报实数的下级干部,让他们说了实话不吃亏,他们才愿意说真情、报实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