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欣欣向荣的乌兰毛道牧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7
第3版()
专栏:

欣欣向荣的乌兰毛道牧区
宝木仓
从白河铁路的索伦车站下车,向西走出三十多华里,就到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右前旗乌兰毛道牧业区。这里有五百零三户蒙族牧民,过着定居游牧生活。
乌兰毛道牧区是多山地区。大兴安岭的大大小小的支脉贯串了整个区域。伴着那些起伏连绵的丘陵,是水草丰美的平坦而漫长的山谷。这是五百多户牧民多少年来生存养息的地方。解放以来,每年从三月到十月末,牧民们除了年老残废的留下来照顾村庄外,大多数都赶着畜群顺着山谷移向远处游牧去了。在那里,他们按着预定计划,盖起接羊羔、剪羊毛的和挤牛奶的套包,来迎接一年的丰收。到秋末冬初,幼畜长大了,牛羊肥壮了,人们赶着畜群又陆续回到村庄来。那时候,家家户户的房顶上晒晾着羊皮,好多人家把新毡铺满炕,男人们在修编柳条芭,妇女们忙碌着做皮衣或棉衣。寒冬之后,人们又将开始第二年度的游牧,迎接第二年度的丰收。
解放以来,乌兰毛道牧区的牲畜一年比一年增加。一九四六年全区有二万二千多头牲畜,到一九五二年就发展到七万多头,远远超过了解放前最高数量——五万四千多头牲畜。
乌兰毛道牧区牲畜发展的情况,可以从白音扎拉嘎得到具体的了解。白音扎拉嘎是乌兰毛道的一个屯子。解放时,全屯有三千五百七十六头牲畜,一九五二年达到一万三千八百三十五头。十五户一无所有的贫困牧民,到一九五二年绝大多数都上升为中等牧民的生活水平。过去是赤贫的二十六户牧民
(其中十一户是陆续迁入的)现在已拥有四千七百二十七头牲畜。这一时期,牧主的牲畜也有了增加。牧主阿民乌尔塔解放时有牲畜三千多头,到一九五二年达到六千九百六十五头。牲畜发展的原因,被一个作过十六年牧工的宝音贺什格作了说明。他说:“自从有了共产党、毛主席的领导,我们学会了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了。现在我们这里有牧民代表会议(各阶层都有代表参加),讨论和解决一切重大的事情。比方说吧,在一九四九年的会议上研究制订了牧工牧主两利工资标准〔注〕以后,贫苦牧民的生活都有了改善。”
宝音贺什格是一个勤劳忠厚的人,他过去放牧了十多年,但仍然家穷如洗。牧工牧主两利的工资政策实施后,他仍然是牧工,但生活不同了。他以及他家里其他人的工资收入使他在一九五二年就有了五匹马、三十六头牛、二百十九只羊,还盖了三间土房,买了一个蒙古包和一台辘辘车。吃穿当然不发愁了。由于他的辛勤劳动和办事公道,又被选为盟的劳动模范和旗人民代表。这种工资政策,同样使得牧主获得了巨大利益。牧主阿民乌尔塔的牲畜,过去几十年来从没有超过四千头,去年他的牲畜已增至六千九百六十五头。他说:“伪满时期既要出荷牲畜,又要被警察、关东军敲诈勒索;牲畜患了病也没人给治疗。那时候,屯子周围遍地都是牲畜的死尸。现在政府为发展牧畜业,处处帮助咱们想办法改进饲养管理……。”因此他放心大胆地雇用了九个牧工,积极管理牲畜。他的牧工舍登说:“过去我们得到的工资太少,因此就不给他好好管理。现在可不这样了,有事可以到牧民代表会去商量解决。”
生活提高了的牧民,感到组织起来才有益处。他们觉得自己少数的牲畜放大群,既不便于管理,又要麻烦别人,闹不好还得争吵。于是他们纷纷组织起各种类型的互助组:常年互助组、临时季节互助组和防灾互助组等。这样组织起来的户数约占全牧区总户数的百分之二十四。巴彦扎拉嘎屯的额尔敦敖琪尔的常年互助组就是其中之一。该组是一九四九年组织起来的,当时只是一个两户人家组成的临时接羔小组,后来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员逐渐增加,一九五二年已发展到十一户,有一千三百三十三头牲畜,能出一个套包放牧了。
互助组组成后碰到了一个问题,即户数多,占有牲畜不均,一个套包也用不了很多劳动力。怎么办呢?经过研究后,他们采取了集体入股的方式。办法是每一个股大体以三百只羊为标准,股内记账结账。这样凑成了四个股,每股各出一名劳动力,经常在套包上工作。套包上的一切用品,各股平均分摊。由于他们组织起来,不仅解决了精心管理牲畜的问题,而且解决了工具不足、劳力不够而不能游牧的困难;同时也能够抽出劳动力从事其他生产,如接羔、剪羊毛、打羊草,以及为牧主做常年牧工。这样的牧工,该组内就有四人。由于组织起来,牲畜的发展及牧民生活的改善更有了保障。去年他们的牲畜一头也没有损失。
随着经济生活的上升,文化卫生事业也有了显著的改进。在牧区,小孩子是非常珍贵的。过去牧民舍不得离开自己的子弟,很少有人把子弟送到学校去念书。贫苦牧民则无力送子弟入学。现在这种情况变了,很多牧民不仅把子弟送进学校,而且自己也参加了识字学习。好力宝屯的牧民就在游牧环境中坚持了近三年的学习,并把屯里的十八名子弟送入了完小读书。现在入学的儿童为适龄儿童的百分之四十七强。
疾病,过去时时刻刻威胁着牧民的生命。姚得利屯在七年前曾经发生一次疫病,死去二十名小孩,将近全屯人口的五分之二。人民政府现在用各种方法教育牧民预防疾病,并改造旧有医生,组织起医疗所。牧民随时都能请医生看病,还能注射各种预防针。一般传染病的蔓延已经停止。姚得利屯数年来没有发生过病灾。现在人口上升到九十八口,其中四岁以下的娃娃就占三分之一。今年人民政府又派去驱梅医务工作人员,为牧民驱除梅毒的痛苦。
牧区人民的生活一天一天地改善了,但牧民没有忘却痛苦的过去,也更向往着美丽的未来。在巴彦扎拉嘎屯舍日德老头家里一个偶然的聚会里,我听到几位牧民在谈论他们的生活。舍日德把过去和现在作了一个对比。他说:“过去牧场都被日本鬼子抢去做了军用地,几万头牲畜被挤在方圆不到一百华里的山地牧场上;现在咱们的牧场南北有八百华里,东西有五百华里,连接到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秋收后农业区的群众还叫我们在地楂子里放牲畜。过去奸商卖一块砖茶要拿走我们十二斤羊毛;现在在合作社三斤羊毛就能换一块砖茶,还能买到天津的布,江西的瓷器。过去咱们这样的人不敢到衙门口;现在人民政府是咱们的,能经常去商量事情,还有我们选出的代表当委员。……”舍日德的侄子、旗劳动模范舍登在电影上看到过苏联牧民的生活,十分羡慕。他说:“那多么幸福啊!什么都用机器,连挤牛奶都用机器,羊毛用汽车载,咱们还用辘辘车,一天顶多走五十里。……咱们一定要好好生产,把我们的生活步步提高。”
〔注〕常年牧工工资为十八只羊,其中十五只为母羊,围绕这一标准,牧工、牧主双方协商决定具体工资。牧主供给牧工四季服装和吃的。现在巴彦扎拉嘎屯牧工不要衣服,代以春羊毛一百六十斤,秋羊毛一百四十斤。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