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山地开发一窗口——“九族文化村”见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09
第4版(要闻)
专栏:宝岛行

  山地开发一窗口
——“九族文化村”见闻
本报记者郑宏范
从台北沿高速公路南下,3小时后,我们驶抵南投县埔里镇。导游林小姐快人快语:“这里是台湾的正中心,前面到达‘九族文化村’,它到日月潭只要半小时。”话音甫落,车窗外匆匆闪过的槟榔树中,“九族文化村”的广告牌便开始频频朝我们微笑了。
林小姐介绍说,九族,是指台湾高山族中雅美、阿美、泰雅、赛夏、邵、布农、卑南、鲁凯、排湾族等9个部族,而不是9个民族。这9个部族总共约30余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弱,散居于台湾各地。“九族文化村”是一处新兴的旅游点,它所在的南投县鱼池大林村是邵族山胞的聚集地。
来到“九族文化村”,只见这里停满了双层旅游客车。我们发现,光顾此地的,除了成年人之外,还有不少身着校服,由老师带队的中、小学生。在文化村高大的门槛一旁,红色的欢迎牌上醒目地书写着当天来访的学校的名称:台北区公立学校联招会、罗东高中、黎明中学、汉口“国中”、瑞成“国小”……究竟是什么精彩内容吸引了这么多宾客呢?
原来,“九族文化村”由欧洲宫廷花园、未来世界和九族民俗文化村3大单元构成。最先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淡黄色的欧式建筑——水沙连丽宫,它的前方,是一个占地6公顷的绿色地毯式花园。在“未来世界”顶尖的科技实景模拟,让我们体验到列车雪山旅行的惊险、奇妙;水舞广场上,一长串喷泉随着世界名曲翩翩起舞,阳光一照,五彩缤纷。
三大单元的主体——九族民俗文化村是根据9族山胞的传统风俗,沿山依次兴建的。导游小姐介绍说,近年来,少数民族与汉族通婚越来越多,生活习俗汉化转型,人口数量日渐减少。兴建民俗文化村,建筑、造型、材料、雕刻都由专家学者指导,既供游览观赏,也为保存山地文化。雅美族村落四周由旱地、水芋田环绕,泰雅族人尚武好战、向有黥面习俗,邵族人善用木杵击石而奏祭乐,鲁凯族男人的木雕精细入微,排湾族男女青年能歌善舞……置身“九族民俗文化村”,不用奔波岛内东西南北中的高原、山谷、海边,九个部族各具特色的山地文化便可尽收眼底。
台湾同仁安排我们参观这个项目,意在介绍台湾山地开发的一项成绩。这个地方原为贫瘠的山地,受交通、资源、人才等因素制约,发展迟缓,高山族同胞与平原地区的生活差距不断扩大,山地开发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主张财政援助的有之,主张“当局”投资开发的有之,寄希望于山地人自救自助的亦有之。最后,当地有关当局决定只给一项长期免税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山地开发。1983年,一位私营企业家在此投资6.5亿元新台币,兴建“文化村”,利用这里毗邻日月潭的地理优势,开发旅游业,赚过往游客的钱,带动山地民众脱贫。
经过10年建设,我们看到这里已成为一个集观光、旅游、文化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景区。它既是旅游佳地,又可使中小学生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受到民族文化、科学技术、音乐美术等方面的熏陶。居住在这里的山地人不仅有可观的门票收入,还可随处兜售木器、服饰、土特产。我们在排湾族露天的娜鲁湾剧场看演出时,十几岁的女孩子也不失时机地走到观众席,向我们推销山地歌带。
平心而论,“九族文化村”不失为山地开发建设的一个成功事例。其他山地建设如何,因未见到,不敢妄评。对这个“九族文化村”,当地舆论看法也不尽一致。当晚我们在电视里就看到一场围绕“九族文化村”而展开的争论,山地同胞对展示他们的习俗来赚钱颇有不满。
(附图片)
图为九族文化村石音剧场一角。本报记者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