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1阅读
  • 0回复

一些名优产品获奖,厂家高兴之余,担心的是:真名优会被假“名优”顶黄——“名优”之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1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

  一些名优产品获奖,厂家高兴之余,担心的是:真名优会被假“名优”顶黄——
“名优”之忧
于慧彬
刚刚获得辽宁省1993年度乳制品唯一优质食品金奖的“冰都”牌奶粉的生产厂家——哈尔滨红旗乳制品厂厂长李庆林,没有因为获金奖而欣喜,相反却忧心忡忡。他说:“获金奖本是好事,可获奖后却使企业遭殃,带来许多麻烦。”他向记者道出了他的忧虑。
他说:“我们过去生产的‘红星’牌奶粉,随着相继荣获国家首届博览会金奖和国家优质食品银牌奖等荣誉称号,假冒产品蜂拥而至。去年在丹东市查获的一个黑窝点生产的奶粉就达40吨。他们的所谓红星奶粉外包装塑料袋几乎和我厂生产的一样,可里边装的却是豆粉、糊精等一些食品填充剂。最近,我们同沈阳市工商局在沈阳一处批发市场检查,查获13个床子销售假‘红星’,只有4个床子出售真‘红星’,这使得我们担心真‘红星’会被假‘红星’顶黄。”
“冰都”会不会和“红星”一个命运?厂长李庆林自从“冰都”获金奖后,一直在担忧着。
然而,这并不是一种名优产品的遭遇。
获国家金牌奖的红梅味素更惨。几乎有真“红梅”的地方就有假“红梅”。黑龙江的一个县专门生产假红梅味素,那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要致富,生产假红梅味素。”
山东省临沂市科技印刷厂一次就印沈阳老龙口酒厂的名牌酒老龙口酒商标标识100万张。端这个黑窝点时,当地不配合,最后反映到国务院打假办,才罚这个厂1000元钱了事。
在沈阳市工商局召开的名优产品厂家座谈会上,到会的14家名优产品企业竟无一家幸免于此难的。假冒产品对于名优产品的侵害,可以说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
假冒产品首先是搞乱了市场。由于真假难辨,有时消费者只得忍痛割爱,避开那些名优买些次之的产品。人们不愿耗时费力地辨认真假“红塔山”或“茅台酒”……那么,显而易见受损害的是真正的名优产品。
名优厂家不甘心坐以待毙,纷纷想办法打假。于是,每个厂家都诞生了打假队或打假办公室之类的组织。只要听说哪儿有假冒本厂产品的就迅速出击。可一年下来,车船马费等耗费惊人。珠海华丰食品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此项开支一年高达四五百万元,沈阳味精厂也不少,可假冒仍很猖獗。
求助无门,人们想到了法律。因为国家先后颁布了《商标法》、《产品质量法》……可某厂因一起假冒80万张商标标识案,从起诉到结案历经一年多的马拉松式的诉讼过程,使厂家对求助法律缺少热情和信心。
如何有效地惩治假冒行为,禁绝假冒商品?不仅是名优厂家的忧虑,也是全社会的忧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