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中国文化的魔力实在匪夷所思——书生种葫芦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1
第11版(文化)
专栏:

  中国文化的魔力实在匪夷所思
——书生种葫芦
本报记者李泓冰
根须深长的中国文化,有人天生就与之有一种奇妙的亲和力,也无需自己着意钻求,就那么自自然然地融入其间,直到把自己也融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那份自然就好像即使一直短打扮,仍仿佛罩着一领书生的长袍一般,通体透着中国文化原汁原味的儒雅。
——其人谓谁?王世襄是也。
我们且不说“中英文俱佳”之类,于年逸七旬的全国政协委员王老先生来说,那只是微末小技;也不说他事关古代文物如对明清家具心明眼亮的堂皇道行;不说他对不登大雅之堂、却文化味十足的诸如放鹰、走狗、饲鸽、斗蟋蟀之属的那份痴心投入、穷根溯源——单只说说他种葫芦的农夫经历。
葫芦用作器物时,叫葫芦器。德国诗人海涅说咱们中国是一个大古董铺子。在这铺子里,骄矜的名堂太多,作为旁支别衍的葫芦器,其光芒久不为人所识,而今只幽幽地孤芳自赏着。叫雅点儿,葫芦器应称作“匏器”、“范匏”,实是传自远古、唯华夏民族独有的精致玩意儿。
我们的先民,打从七千年前在新石器时代的泥里摸爬滚打时,就知道使用匏器了。这有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的出土文物为证。绝妙的是,不知打哪朝哪代,出了个聪明人,想了一个绝招:先以木、瓦之类制成形状各异的范,将初生的嫩葫芦纳入范中,渐长渐满,逐渐就范,使之长成各具功能的器物;瓶、盘、杯、碗,无所不有。明明是天然长成的果实,其形态却是或方或圆,或巧或拙,宛转随人;其上还有不施刀凿,却如同雕刻而成的人物山水、花纹款识。此物质感润泽,愈是久经岁月,愈是经人摩挲,也愈是色泽加深,光润可爱。搜遍中外古今,可还有这等真真巧夺天工、也气煞天工的妙物吗?无怪乎有外国园艺家听说葫芦器的故事,大摇其头,认为任何果实,若外部被模子套住,密不通风,不见阳光,必然腐烂。然而亲眼见到之后,则不得不惊为奇迹。
王老说,传世的范制葫芦器,年代最早者是流往日本的“唐八臣瓢”。这件唐代匏器形似盖罐,图像有孔丘、荣启期问答图;苏秦、张仪向鬼谷先生求教图;四皓盘游图等三组。明朝时,带花纹和文字的葫芦器已是民间常见的工艺品了。而此物盛极一时、蔚为大观,则是在清代康、乾之间。而有“乾隆赏玩”款识的,王老就曾见过云幅纹笔筒,龙纹扁壶,九桃纹桃形捧盒,云纹如意,砚盒,自鸣钟钟楼,卷草纹盖罐,嵌匏背铜镜,以及纸槌形、蒜头形、六棱形、葫芦形瓶等数十器。至于清代宫廷用范匏所制的成套乐器,更是琳琅满目。古时所谓“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匏,即居其一。以至于有的乐器,就干脆以匏笙、匏琴为名。清时更为出神入化的是,范匏不仅用作笙竽的斗,还用作拉弦和弹拨乐器的共鸣箱,实在匪夷所思。
和许多清代工艺的命运一样,葫芦器经过嘉庆、道光之世,也渐成强弩之末。
王老先生于1938年就读燕京大学时,因对葫芦器实在心向往之,于追访当时的艺匏世家之后,决定自己亲身一试。他在校园东门外的一所菜圃中种起了葫芦,并手削了一副六瓣木模,摹有张和庵《百花诗笺谱》中的月季一枝。左下加上自己的小印“又筠制”。镌成后,送到东郊六里屯盆窑,翻制成了内有阴文花纹的瓦范。可惜这一年闹蚜虫,种得的葫芦,成器的不过二三品,而且胎薄欠坚实,他并不满意。一位叫赵子臣的虫贩子,却看了眼热,执意借去这副瓦范,说到天津去请人范种。后来,这副范就再无音讯。谁知时隔半个世纪,王老偶然翻看香港1983年出版的古玩展览目录,居然见到据此范种的葫芦器赫然在目,且所标明的年代竟为18世纪!王老顽皮地说:“想不到区区竟成了乾隆以上人!”
以葫芦器之精妙,种起来自然不易。制模有拼瓣、车旋、画稿、雕刻、翻脱、烧模等多道工序,种植也须经秧苗、分栽、扎架、引条、选实、纳范、系吊,直至长成收获。即使熬过这许多辛苦,也不能保证个个都如所愿。解放以后,艺匏者几乎是绝迹了。1960年,王老的一篇《谈匏器》投到《文物》杂志,也被认为有玩物丧志之嫌,掷回不用。
一直盼着匏器工艺后继有人,王世襄先生逮着机会就呼吁鼓吹。也终是有了些许回音。北京南郊的张金通因常生产范有“喜”字的葫芦,遂有“喜字张”之誉;天津的王强,数经失败而不馁,终于试种成功,如番莲纹蝈蝈葫芦等;其它地区也有人在试种。王老还专写了一篇《范匏绝艺庆重生》的文章。但他还是心有未甘,一来是现在的葫芦器仍多为虫具,不仅艺术性远逊于有清一代,应用范围也太过狭窄,各种观赏器物,乃至日常器物都有待开发;二来所用的图案设计缺乏新意,更有的还属于低级趣味,有欠斯文典雅。
其实,种葫芦虽难,但毕竟还是可以成批生产的。海内外有兴趣的人颇多,即令从经济效益看,也值得下功夫推而广之。而今艺匏者,多是只以个人之力为之,如果国家的有关部门,特别是工艺美术界能有对此发生兴趣者,恐怕古物重光就真正有望了。
要真正了解葫芦器,必得看看王老所著《说葫芦》一书,那是图文兼备的集大成者。可惜因是港版书,其价太昂,近千港币一部。但盼有朝一日出大陆版,更多的人就可以一睹为快了。
从知道葫芦器始,便对中国文化的精妙几乎有畏惧之感。更对一不留神就滑将进去的古今大师们,不仅仅是敬意,更多了几分体谅。(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