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阅读
  • 0回复

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8
第3版()
专栏:

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
北京农业大学园艺系教授 沈隽
几个月以前,我曾经随同苏联专家到许多地区考查了关于果树生产和实验研究的情况。从和苏联专家的接触中,我看到了他们的严肃的工作态度和科学的工作方法。这一次考查使我清楚地认识了,中国的农业科学工作者在过去的研究工作中存在的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是严重的。特别是在学习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以后,我对于这个问题的认识就更深刻了。现在我就根据学习“实践论”的心得和同苏联专家在一起工作的收获来谈谈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中的若干问题。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因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要获得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但我们过去的研究工作却违反了这个原则。
过去,我们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多半不是从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而常常是从书本中所发见的某些问题出发。结果,大部分的力量就浪费在次要的、琐碎的、甚至和生产毫无关系的问题上,而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例如,过去有些果树工作者曾在书本上看到苹果和桃等的扦插繁殖方法,就试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使其插条生根。但是,实际上,这一类果树都很容易用嫁接法加以繁殖。如果我们从实际出发的话,我们就应该针对嫁接中所发生的问题,如砧木和接穗的选择以及苗木的培养方法等,进行研究。这一事实有力地说明了我们过去的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还没有很好地为生产服务。造成这种现象的思想根源,就在于我们忽视了或否认了正确的认识必须从实践中来,又必须回到实践中去,服务于实践这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自然,我们有时候也曾研究过生产中的某些重要问题,但又由于我们轻视人民的实践经验,问题仍然没有解决。例如,果树的隔年结果问题是果树生产中一个普遍而严重的问题,不少果农在实际生产中已经得到解决。但我过去研究这问题时,只从书本里去找寻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无视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所创造和积累的那些丰富经验,所以总研究不出一个结论。这是由于我对于实际问题的研究,乃是孤立的,离开了实际的丰富生活的。
事实证明,果树生产也和农业生产一样,各个地区都出现了已获得高额产量的劳动模范和丰产户;他们的产量,远比一般的平均产量为高。如大连金县三十里堡劳动模范高志隆,在七亩地里所栽培的一百二十株苹果树(二十八年生),三年来的产量经常保持在三万二千斤到三万六千斤之间,平均每株树约产二百六十七斤到三百斤。不仅产量高,而且基本上克服了隔年结果的现象。但东北区的苹果树去年每株平均产量约为七十斤,仅及高志隆产量的四分之一。广东省普宁县张厝寨劳动模范张丑所栽培的蕉柑,在定植后第三年的产量,每亩达八千余斤,而一般农家的产量则不过二千斤左右。这些例子告诉我们,在不扩大果树栽培面积的条件下,如果把劳动模范和丰产户的经验加以总结推广,就可以把目前的产量提高三倍到五倍。因此,把群众的丰富经验集中起来,加以推广,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乃是我们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的中心任务;如果脱离了这个基础,必然一事无成。
我们在总结劳动模范的经验方面,是做得很差的。虽然我们也访问了劳动模范,把他们的经验记录了下来,但是我们没有进一步把这些宝贵的经验加以分析总结,使它提高一步,然后再拿去指导实践。造成这种偏向的原因是很多的,但基本的原因是在于我们过去没有参加实践,缺乏实际的经验。我们对生产既缺乏系统的、全面的知识,又不能体会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某一个劳动模范之所以能够获得丰产,是有其一定的原因的。换句话说,他所栽培的品种,产量所以高,决定于一定的气候、土壤等条件,以及良好的栽培管理技术。因此,在分析总结丰产经验时,必须全面地研究这许多具体的条件及其相互联系。如果我们不掌握这种知识,只是主观地根据一般的理论去理解丰产经验,就不可能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实践论”)。有些人虽然收集了一大堆材料,却找不出关键所在,原因就在这里。
苏联专家的工作态度和工作方法教育了我,使我体会到:要做好调查工作,首先要有虚心学习的态度;其次,在访问中必须细致地、深入地、耐心地、有系统地了解整个栽培管理的过程;不仅要问,而且要观察,在必要时还要进行测量;不仅要和劳动模范谈,还要和农作物“谈话”;再次,除了解劳动模范的栽培管理方法外,还必须了解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当地的一般栽培技术和气候、土壤等情况。在推广研究成果方面,我们过去也做得不好。例如,四川的柑桔试验场曾从农家果园中选择了一些优良的甜橙品系,加以培植,但始终没有把这些优良的品系推广出去。苏联专家曾对我们说:一个试验场工作的成绩,主要表现在它对周围农家所起的作用上面。如果试验场周围的农业生产不能提高,那末,即使试验场内的农作物生长得很好,产量很高,工作仍是失败的。在苏联,一个好的品种或一种良好的栽培方法在推广以前,必须首先受到实践的考验,否则不能算是结束了工作(当然也不能给它最后的评价)。就是说,如果科学研究的成果不能应用到生产中去,一切都只是空谈。正如毛主席在“实践论”中所说的:“马克思主义者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样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总上所述,可知今日我们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者之所以远落在实际需要之后,主要是由于我们在过去的工作中,否认了实践的重要性,离开了实践。书本上的知识固然是有用的,但它并不能直接解决我们的具体问题。要解决具体问题,光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感性知识,而感性知识的获得,又非通过实践不可。
“实践论”给我们的研究工作指出了一条道路:科学研究工作者必须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思想,积极参加实践,从实践中去认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同时,把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为生产服务。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