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4阅读
  • 0回复

瑶族人民在欢笑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3-08-28
第3版()
专栏:

瑶族人民在欢笑
仇风
在贵州和广西两省交界的地方,距贵州省荔波县城一百华里远的瑶山峡谷,聚居着一百六十一户勤劳、勇敢、朴实的瑶族人民。
这个民族也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在过去“受的牛马苦,吃的牲畜食”,长期过着悲惨的生活。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在这里抓兵、派款、掠夺和杀害,迫使这些善良的人民逃居在高山岩洞里。“瑶格岔,那格流,白格流。”(意即瑶家苦,吃在这,睡在这哪!)这首流行的谚语,就是当时瑶族人民生活的真实描述。
解放了,毛主席的光辉照亮了瑶山,给瑶族人民带来了喜悦和幸福。今年四月二十九日姑类乡白裤瑶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瑶族人民在自己政府的领导下,日益走向繁荣和幸福。今年春天,群山丛林披起了绿叶,漳河水静静地流过峡谷,山坡上盖起的一簇簇的新茅屋,把瑶山装饰得更加美丽了。瑶族人民在恬静地生活着,愉快地劳动着。他们在尽情地歌唱:
太阳照亮了瑶山,
太阳照暖了瑶族的心,
带来了光明和青春,
永恒地自由和快乐。
漳河水呀流不尽,
毛主席恩赛天星,
说不尽呀数不清,
数不清呀说不尽。
三年来瑶族人民在生产和生活上都变了样。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他们有了田地、房屋和耕畜。生产工具也有初步的改进,过去“广播薄收”、“刀耕火种”的落后生产方式得到了改变。贫农罗伯清说:“解放前瑶家不敢喂牛,害怕国民党抢走。种庄稼缺少肥料,一挑田只放二、三挑肥,甚至不放;今年田里上的肥料增加了一倍多。”瑶族农民从前使用木犁耕种,没有翻锹、锄头,生产效率很低。今年人民政府在瑶族自治区发放了大批农业贷款和无偿农具三千八百零七件,平均每人有四件农具,每户养猪一口半,全自治区耕牛已增到六百七十头,足够瑶族人民生产之用。人民政府开办的水利、棉花等技术训练班,给瑶族人民培养了技术人材,传授生产经验。耕地也增加了。贫农罗伯清生产收入从八挑增加到十六挑。何老九的田也增产一倍。今年自治区瑶族人民响应了人民政府爱国增产的号召,组织了互助组,订出了爱国增产计划,满山遍野的青草割来做成肥料,开出的五十多亩荒地种上了苞谷和棉花。
随着生产的提高,瑶族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贫农何老弟,全家六口,从前很少吃盐巴,现在全家每月能吃上两斤。全自治区过去每人平均每天吃不到二两大米,现在每人可能吃上半斤。山坡上修起了新屋,平均两人有一床蚊帐,过去聚居岩洞烤火过夜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去年九月人民政府还在这里成立了一所小学,教育着九十多个瑶族儿童,不识字的成年人也进了识字班。
面对着这种幸福的生活,在瑶山峡谷,在白裤瑶族自治区,在茂林的山坡上,在青葱的田野里,瑶族人民唱出了感激的歌声:
瑶家苦头如深渊,
不见天日住岩洞;
反动派把我们脚儿锁起来,
毛主席把锁来开!
反动派把瑶家赶上山,
毛主席把瑶家接下来;
反动派把我们脚儿锁起来,
毛主席把锁来开!
在毛主席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各民族之间出现了空前的友爱和团结。去年十二月间董蒙瑶族失火,捞村五村彝族村长罗老保立刻发动群众,派代表前去慰问,并送给瑶族大米八百四十九斤,苞谷一百一十五斤,盐巴二十斤,人民币十三万元以及衣物家具等。今年春耕期中,新分得土地的瑶族人民不善于耕作,彝族农民何正清、李自生就教会了瑶族何老弟、韦老民等犁田。为了节省山上山下挑肥时间,住在山上和山下的瑶、彝两族人民实行了互相换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