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天山架起金色的桥梁——新疆军区某工兵团援助边疆人民发展经济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4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天山架起金色的桥梁
——新疆军区某工兵团援助边疆人民发展经济纪事
刘荣东 刘义强
经济要振兴,离不开水、电、路。拥有道路、桥梁、地爆等专业优势的新疆军区某工兵团,紧紧围绕影响各族人民生活和边疆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难题,用真诚和汗水为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架起了一座座金色的“桥梁”。
新疆不少地区缺水状况比较严重,一些地区因缺水牲畜死亡多,粮食更是广种薄收。一些外商看准了新疆的丰富资源来考察办厂,都因缺水挥手而去。为帮助各族农牧民解决水危机,工兵团组建十五年来,官兵们穿戈壁,闯沙漠,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六十多个县及团场,行程可绕地球十一圈,在贫水区、咸水区、苦水区为群众义务打井一百二十七眼,保障了五百一十七万多人民的生活用水和二十五万亩农田灌溉。
汗水浇出硕果。在喷涌而出的井水滋润下,阿图什枯萎的草场吐出新芽,沉寂的草原牛羊欢叫,开都河畔的焉耆成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帕米尔高原的哈萨克牧民吃了几辈子冰雪融水。当工兵团官兵忍着高原缺氧带来的头晕恶心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打出的第一眼高原井出水时,当地牧民穿着盛装,弹起了冬不拉,跳起了“踢踏舞”,像过节一样激动。一位哈萨克老人掬起一捧井水,含着眼泪兴奋地说:“天上没有带给我们水,解放军却把大地的乳汁献给了我们哈萨克人。我们永远不忘解放军的恩情!”
近几年,为缓解电力紧张状况,新疆境内各大电厂纷纷扩建挖潜。拥有机械和技术优势的工兵团面对地方电厂扩建过程中的难题,有求必应,甚至不惜牺牲部队利益。
新疆韦湖梁电厂扩建工程需要挖掉一座山包。山包是石头和胶质土的混合地质,风钻打不进去,爆破后巨大的石块和土块又难以装上车。当时,工兵团农场正用机械,如果承担下电厂扩建工程,势必使农场建设工程延期,造成数万元的经济损失。
怎么办?有人建议推掉电厂扩建工程。工兵团党委却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需要的大局考虑,毅然决定团农场停工,全力以赴支援地方电厂扩建工程。
当官兵们驾驶着机械车辆,浩浩荡荡地开进电厂工地时,电厂工地上出现了动人的场面:职工们提着水壶,搬着小凳;孩子们则手捧糖盒,对官兵们那股亲热劲,恰似迎接当年进疆的解放军……
解放初期,库尔班老人骑着毛驴上北京探望毛主席,被人们传为佳话。历史进入八十年代,兰新铁路的贯通,虽然使人们上北京再也不需要骑毛驴,但在天山南北许多地区交通依然十分闭塞,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路,隔断了当地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科学技术在农牧区的传播。
为了让生活在雪山、大漠里的少数民族农牧民走出雪山大漠,工兵团在十五年间累计修筑山区和沙漠公路一千二百五十余公里,架桥一百七十二座。一些路段和桥梁被当地政府分别命名为“爱民路”、“爱民桥”。
扎玛纳什河畔的牧民们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工兵团架桥时的那份艰辛。为往架桥工地运送水泥,工兵团汽车连二十七名驾驶员,冒着滑进雪谷的危险,靠“东方红”拖拉机的前拉后推好不容易翻过了雪山,车队又陷入沼泽,全体官兵困在沼泽地一天一夜,未吃上一粒米。晚上,沼泽地大雨倾盆,官兵们冒着冰凉的雨水,却把自己的皮大衣盖在水泥车上。
如今,曾被扎玛纳什河锁在雪山深处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们,已可以安安全全地通过工兵团官兵架起的扎玛纳什河大桥到山外的学校去上学了。每天,当他们路过桥头那座高大的石碑时,总要停留、抚摸片刻,那上面有他们父辈们为工兵团官兵刻下的密密麻麻的碑文……
无论历史的河流流得多远,子弟兵的功绩将被边疆人民永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