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阅读
  • 0回复

国学研究小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4
第12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国学研究小议
陈封雄
季羡林教授最近应北京大学“国学月”举办者之邀,讲了一次研究国学的重要性。那天,虽然细雨霏霏,而听众爆满。这是很可喜的现象。
季教授说,现在许多西方有识之士感到他们的文化在思维上有毛病,因此向东方学。对于东方文化,我们自己的骨头可不能软,必须加紧努力。他还说:“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成分是子孙万代的精神食粮,不弘扬它,我们就对不起祖宗,也对不起后代子孙。”他深为国学研究面临“断层”危险而担忧,希望现在这一代青年人将来能出现一批国学大师,“让世界为我们东方文化所折服。”季教授虽然没有批评当前“地摊文化”的泛滥及其对中国未来的恶劣影响,但他的警钟实际上也是为此而敲的。
中国在解放前的百余年,屡遭帝国主义强国武力侵略,掠去珍贵文物书籍无数,这是明抢。同时还有一批外国汉学家,在本世纪初都曾多次到我国新疆、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地盗窃我国文物和古代史料。这是暗偷。例如千余年的敦煌石窟中所藏大量手写经卷和壁画都被窃走,并公然在他们的国家博物馆展出。因此已故史学大师陈寅恪曾哀叹中国的敦煌史实际上是一部伤心史。甚至有许多中国佚书秘典却为域外一些公私研究机构所收藏,以致他们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已“超过”我国。我国学者想查看一些有关研究课题的资料,竟不得不到域外去借阅原属中国祖先的遗籍。
另一方面,我国许多不肖和愚昧之徒,既不知保护祖国珍贵文化遗产,且任意破坏或以此向外国人兜售,文物古籍走私猖獗,屡禁不止,甚至近又发生将亿万年前的恐龙蛋化石也竞相善价而沽之异国的情况,令人痛心疾首。
先叔寅恪以研究和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毕生以中华民族文化托命,具有炽烈的爱国思想。二十年代中期,他从欧美归国担任清华学校国学研究导师,看到许多宝贵研究资料已沦为异邦之物,学人不得不东渡日本乞求一睹佚籍以解疑难,深以为羞。当时他兼在北京大学授国史课。一九二九年北大史学系学生毕业时,他赠诗曰:“群趋东邻爱国史,神州士夫羞欲死。田巴鲁仲两无成,要待诸君洗斯耻。”
季羡林先生三十年代初期就读清华大学,是先叔寅恪的学生,也是在国学方面续命传薪之人。他现在看到许多青年鄙弃国学,有的已到了“不知有汉”的程度,乃对“断层”之危发出慨叹,希望新一代人能出现一批国学大师,以“承绪先哲将坠之业”,同时也有“欲待诸君洗斯耻”之意。从北大学生踊跃往听季教授讲国学的情况看来,他的期望大概不会落空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