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阅读
  • 0回复

加沙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5
第7版(国际副刊)
专栏:世界见闻

  加沙纪行
吴文斌王传宝
从杰里科取道耶路撒冷,搭乘一辆巴勒斯坦人的出租车,我们南下加沙采访。汽车出城不远,记者就感受到了紧张的气氛。公路两旁随处可见荷枪实弹的以色列士兵,警车不时从车旁驶过,执行巡逻任务的以色列军用直升机在我们头顶盘旋。在距耶城约二三十公里处的公路旁,一辆坦克作为展品,被安放在高约5米的石台上。据司机介绍,1967年阿以战争中,这是第一辆冲入约旦河西岸的以色列坦克。另有10余辆崭新的坦克停放在土丘前,炮口向南直指加沙地带。
由于前一天一名巴勒斯坦青年驾驶一辆装有炸药的汽车在检查站炸死一名以军士兵,因此,这两天加沙的局势尤为紧张。一路上,司机和同车的巴勒斯坦人不时打开收音机,随时收听有关加沙的最新消息,汽车行将到达以色列本土与加沙之间的安全检查站,同车的人神色都变得紧张起来,均提前准备好了各种证件。
检查站共有5个通道,其中4个较窄的通道是通往以色列的,较宽的一个供返回加沙的人使用。通道都是粗钢管焊制而成,并用红白两色的油漆涂出示警的标志。整个检查站戒备森严,每个通道都由两名持抢的以色列士兵把守。在一个不很高的岗楼内,依稀能见到黑洞洞的枪口。尽管如此,安全检查并不像记者想象那样严格,安检人员只要求过境者出示证件,便予以放行。同车的巴勒斯坦朋友对记者说,如果从加沙进入以色列,安检则要严格得多。
进入加沙境内,道路变得狭窄,路面也坎坷起来,交通标志在这里已不多见。唯有公路两侧的柑桔林依然果实累累、压满枝头,远处的橄榄树郁郁葱葱、枝叶茂盛,使人感到这里原是一片沃土。
汽车进入加沙市,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片凄凉和萧条的景象:这里大街小巷坑坑洼洼、脏乱不堪,一洼洼污水积在路面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街道两旁低矮的建筑物上涂满了各种标语和图像,男人们大多衣冠不整,三五成群地蜷坐在墙角,讨论着什么,女人大都身着黑色的长衫,围着黑色或白色的头巾。加沙市政府位于一条比较繁华的街道旁的一栋两层小楼里,楼前两棵修剪整齐的冬青树,算是唯一的装饰,一根七八米高的旗杆光秃秃地竖在楼顶,既没有悬挂巴勒斯坦国旗,也没有悬挂以色列国旗。
加沙是被占领土起义斗争的中心,在记者到达的前一天,加沙市民因抗议以色列拒绝如期执行巴以协议,同以色列军警发生了冲突,因而大街上仍能见到冲突时留下的痕迹:用来袭击以色列军警的石块随处可见,马路隔离墩被横陈在街道上作为路障,燃烧过的汽车轮胎余烬未灭,吐着滚滚浓烟。
在一个路口的拐角处,司机突然紧急刹车,前方离我们不到20米远的马路上,五六个巴勒斯坦青年正向一栋楼上的以色列士兵投掷石块。以色列军队白天的巡逻行动不是很频繁,只是偶尔有一两辆巡逻车匆匆驶过,但每辆巡逻车的前挡风玻璃和两侧玻璃上都装上了铁丝网,以防玻璃被石块击碎伤人,车上都装有先进的通讯设备,以便在遇到险情时同总部联系。
起义爆发6年来,加沙每晚8时开始宵禁,为此,记者不得不在晚8时前匆匆结束采访,返回旅馆。夜间,在旅馆内不时听到街上巡逻车的警笛声。
市中心的加沙监狱周围到处是以色列士兵。加沙监狱是这里最大的一座监狱,以色列军队在被占领土拘捕了1.3万名巴勒斯坦人,其中大部分被关押在这里。整座监狱分为东西两部分,中间隔着一条大街,以色列人便架起了跨街天桥,这可能算是加沙市唯一的一座天桥了。但它不是为市民们修筑的,只有犯人和以色列士兵才能在上面行走。
尽管自治前夕的加沙局势仍很动荡,但巴勒斯坦人已经着手准备自治后的重建工作。加沙市政管理局负责人穆罕默德·伊登对记者说,6年来,加沙没有举行市政选举,也一直没有市政府、市长,日常行政事务均由市政管理局负责。
历史上,加沙是重要的商埠和通道。但由于多年的战乱,拥有30万人口的加沙市的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商业和旅游业萧条,文教卫生事业极为落后,失业率高达40%—50%,加沙市目前面临水资源紧张、电力不足、污水和垃圾处理设备缺乏等难题。穆罕默德说,加沙人民殷切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援助,把自治后的加沙建成为巴勒斯坦人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下榻的旅馆内,记者意外地遇见一位韩国商人,他是来同当地人洽谈在此建立合资手表厂事宜的。记者在惊叹商人做生意精明和争夺国际市场的超前意识之余,衷心祝愿加沙能够早日摆脱动荡,逐步走上和平与繁荣之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