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阅读
  • 0回复

水都明珠——上海外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8
第12版(副刊)
专栏:

  水都明珠——上海外滩
顾孟潮
外滩是上海的象征。去上海的人如果不到外滩走走将会感到十分遗憾。1992年10月1日上海外滩的综合改造工程竣工后,赋予上海以崭新的形象,它是上海近年来巨大变化的缩影,又是展示当代中国风采的舞台。
9月3日那天,日朗风和,秋高气爽,蓝天上镶着几朵白云。我有幸在邢同和副总建筑师——外滩环境规划设计总负责人的陪同下欣赏了外滩新貌。新外滩真美,我不能不激动。
我们首先登上临外滩的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楼的屋顶,俯瞰外滩新貌的全景和雄姿。雄伟的沿江防洪空厢长达1050米,高出路面3.5米,具有抗击千年一遇高潮的能力。为拓宽中山东路,空厢向黄浦江外移15—30米,半圆形的长堤成为美丽的风景绿化带,把浦江水与外滩万国建筑这广阔的空间连成一体,使水景、路景、建筑景观贯通一气、相得益彰。
当我们穿越过街隧道,上三层台阶在长堤上漫步时,由衷感谢设计者和建造者为我们设置的如此周全。凭栏远望浦江更美,浦东开发的繁荣景象、东方明珠(上海电视塔)的挺秀身影历历在目,预示着上海的明天;倚在半圆形的座椅中欣赏万国建筑别有味道,看不到零乱的车流、人流,听不见交通的喧嚣声,更感受到建筑艺术魅力永存。花池、座椅、挑台、小卖部等简洁的方与圆造型的旋律,仿古灯柱、栏杆与中国近代最早的高层建筑合奏出环境艺术的交响乐章。可见设计和建设者高超的构思,追求时代感、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情味的目标无疑是达到了,实现了“造与借的和谐、人与物的对话”,为人们创造出留连忘返的优美环境。
外滩防洪空厢构筑物分为三个层次,突出三个景点。底层与路面标高同,利用空厢部分作停车库及部分旅游服务设施;第二层高出路面1.5米,形成三个重点景区(陈毅广场、时代步伐、艺术雕刻墙)的广场和通道。第三层以空厢顶部作为绿化沿江长堤。由于三层空间的错落布置,增添了游客视线、视野的不同广角,又打破了沿江城墙似的单调感。在宽20米左右长达1公里的滨江长堤上,特意留下了70余个弧形透空栏杆,它仿佛是城市的“阳台”,以白红相映的色彩悬挑在黄浦江畔,加强了长堤的节奏感、韵律感,又满足了城市的主人——男女老少市民不同的视觉、心理需求。
如今上海外滩经一期环境综合改造已面目一新,南外滩(二期工程)规划蓝图已编制完成,防洪堤正在向南延伸,电视塔塔身已完,A、B、C、D、E五个功能区正在启动……我们可以坚信、可以想象,上海外滩的明天将会更美,决不愧为“水都明珠”的美称。上海将会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江畔城市之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