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阅读
  • 0回复

克林顿莫斯科之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19
第6版(国际)
专栏:综述

  克林顿莫斯科之行
本报记者丹林
美国总统克林顿已于1月15日结束了对俄罗斯的首次正式访问。访问期间,俄美两国总统就双边关系、欧洲安全和防止大规模毁灭性武器扩散等问题进行了会谈,并签署了一系列文件。叶利钦和克林顿总统对这次访问给予高度评价,并发表了《莫斯科宣言》,宣布俄美两国进入了“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的新阶段”。舆论认为,通过此次首脑会晤,俄美两国解决了双边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协调了它们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但是“未能开辟两国关系的新时代”。
俄美首脑会晤此时举行并非偶然。近年来,美国把俄罗斯视为推行“民主价值和自由经济体制”的主要国家。在俄国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美国一再显示要支持“民主改革力量”。同时,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力不从心,在建立欧洲新的安全结构、解决核扩散等问题上需要得到俄罗斯的合作。俄罗斯方面则试图通过此次会晤加强俄美之间的经济合作,并强调自己拥有与美国对等的大国地位,以此来“恢复对外威信”。
俄罗斯经济改革仍是此次首脑会谈的中心话题。俄罗斯去年12月议会大选结果表明,人民对改革所带来的阵痛的承受能力“已经到了尽头”,新议会中的反对派将对当局实行的激进改革政策提出强烈的批评。面对上述压力,俄罗斯经济方针是否会发生重大变化,为美国所关注。会谈中,叶利钦总统保证俄将不放慢市场经济改革步伐,同时也没有公开要求美国给予直接援助,而是强调美国对俄开放市场,取消冷战时期遗留下来的贸易限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经贸合作。克林顿总统重申美国坚决支持俄罗斯的“民主市场变革”,履行温哥华会晤及后来关于提供援助的承诺。美国同意降低4000多种俄罗斯商品的关税。此外,两国还就美国在今后20年内用120亿美元购买俄罗斯燃料铀的问题达成了协议。人们注意到,美国对俄罗斯今后将使其经济政策更加面向社会、尽可能减轻改革带来的阵痛的作法表示理解和支持,并声明要在这方面提供帮助,但并未作出新的允诺。
作为“建立相互信任关系”的一项措施,两国总统商定双方将在今年5月底以前改变战略核武器以对方为目标的态势。舆论认为,这一决定意味着两个核大国正式同意缓和几十年来一触即发的戒备状态,有利于增进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但这更多的是一种象征性姿态。
俄美联手解决乌克兰核武器问题,是克林顿莫斯科之行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幕。俄美乌三国正式签署了在商定期限内消除乌境内的核武器的协议。然而,此间舆论界对此反应颇为谨慎,认为这项协议将会遭到乌克兰议会方面的强烈反对。俄《消息报》指出,鉴于乌克兰议会的情绪,现在无论如何不能认为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
建立新的欧洲安全体系问题是此次俄美首脑会晤的另一个重点。在目前情况下,处理好同俄罗斯的关系对整个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意义重大。基于这一考虑,刚刚结束的北约首脑会议既未向东欧国家提供安全保证,也没有为这些国家加入北约制定出明确的时间表。叶利钦总统对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表示支持,并声明俄愿意积极加入“和平伙伴关系”,为俄罗斯同北约开展广泛而积极的合作开辟道路。但从叶利钦和克林顿总统的言论来看,俄美两国在欧洲安全新体系问题上的看法并不完全吻合。克林顿强调通过紧密的合作使东欧等国家最终加入北约,并以此为基点建立一个统一的、没有新的分界线的欧洲。而叶利钦则认为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只是建设新欧洲的方案之一,欧安会等集体安全机构的作用不容忽视。另外,在有关俄罗斯在东欧及独联体是否拥有“特殊地位”和“主导权”,以及波罗的海俄语居民权利和撤出俄军等问题上,美俄两国尚存分歧。
此间舆论认为,尽管俄美两国领导人表示要为两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不断采取新的步骤,但这种关系的前景仍然十分渺茫不清。俄美关系未来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政局及其对外政策的变化。
           (本报莫斯科1月17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