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九十朵红玫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1
第8版(副刊)
专栏:

  九十朵红玫瑰
沈扬
时值初冬,街上梧桐树叶随风飘落,而武康路上一个旧式花园洋房内却花香四溢,笑语阵阵。位于上海市区偏西南方向的这座楼居,正是文坛泰斗巴金的寓所。这些日子,巴老的书房内外出现了许多花篮,鲜翠的绿叶陪衬簇簇艳花,使整个屋子春意盎然。
此刻,主人坐在书房中间的沙发上,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比起六七年前,巴老显得瘦了许多,不过双目仍有神,头脑反应敏捷。
明天(11月25日)是巴老九十寿辰,全国政协和上海政协要在巴金寓所为这位当代文学大师举行九十岁生日贺典。连日来,前来看望老人家向他祝寿的人络绎不绝。今日我们到达这里不久,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和宣传部的领导人也来了。大家围坐在巴老身旁,相谈甚欢。年老体弱的巴金平时话语不多。坐在一旁的巴金的弟弟李纪申说,巴兄向来不大善于言辞,他的智慧的语言都在笔底下流出。不过今日巴老还是多次与大家进行语言交流。他说他从小不爱过生日,记得有一年祖父做寿,长辈要他跪在地上给祖父磕头,他不肯跪下,结果挨了一顿打。想来巴金也是不愿做九十岁生日的,但作为文坛巨子,大家惦念他,要来看看他,向他祝寿,众意难违,他只能在家人的安排下接待一部分贺客了。昨日上海市领导人吴邦国和黄菊来到巴金寓所,亲切地看望他,向他祝贺九十华诞,沙发旁边的两只花篮,就是这两位领导人敬送的。现在,陈至立与巴金老人又在促膝交谈,话题是如何进一步扶持和发展上海的高雅文化艺术,繁荣创作,满足人民群众健康的文化需求。巴老谈到上海在30年代就是全国的文化中心,今日上海的文化工作仍应对全国产生好的影响。
笔者注意到,众多的花篮,绸带上写的贺寿者的姓名中有张光年、冯牧、陈荒煤、贺绿汀、王元化等等,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只大花篮用九十朵红玫瑰组成一个寿字,上书“祝贺巴金老弟九十大寿”,送篮人是巴金的挚友冰心。一只别致的黑陶仿古花瓶,则是戏剧大师曹禺送的。墙上显眼的地方,挂着一幅装在镜框里的照片,照片上的屋子和道路空间,具有西欧风韵。巴老用手点着这帧照片特意向大家介绍:这是国际文化名人但丁居住过的地方,是冯牧访问意大利时摄下的,冯牧最近到上海来开会,将这张照片放大后作为生日礼物送到他手中。于是我们想到,巴金是一向爱读但丁的作品的,“文革”期间在“牛棚”里,他还细读了但丁的《神曲》。但丁旧居的照片自然勾起了老人许多记忆,他注目照片画面良久。
为祝贺巴老寿辰,解放日报在店家特制了一只三层奶油大蛋糕,由我们文艺部的几位同仁送到巴老家中,并向他贺寿。巴金的女儿李小林他们将蛋糕分切好,每人一盘,送给大家品尝。巴老和客人一道端起盘子,拿起银叉,乐滋滋地吃起了蛋糕。在场的一位新闻同行说,他到过巴老家中好多次,可还是第一次看见巴老吃东西,说得大家都笑了。
作为一代巨匠,巴金的许多作品贯穿着叛逆旧世界、迎接新生活,告别黑暗、追求光明的主线。其作品曾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超越时空,在海内外拥有众多知音。巴金与读者声息相通。到了晚年,他更在广大的人民群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在九十岁生日时,他一再申述这样的观点:“我的一生是靠读者养活的,只要读者不抛弃我,我还要活下去。”巴金说:“我明白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我是不是做到这一点,是不是一个诚实的人,等将来看,要盖棺论定。”一代文坛巨匠在九十初度时的一番肺腑之言,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追求和人生态度。在经济潮冲击下,当今中国的文化界出现了一些错位和失落的现象,而巴金则对自己无与伦比的精神劳动实践及文化的乃至人生的追求作出了最为充实最为鲜明的回答,这是难能可贵的,它闪耀着灿烂的精神光辉。生日前十天巴老拿到新版《随想录》线装精印本,反复展看,十分高兴。新印本上有冰心老人的题字,巴金细读后,当即给冰心写了一封短信,他在信中说:“冰心大姐:谢谢您的信,也谢谢您的九十朵红玫瑰,更谢谢您的题字。现在书印出来了,看见您的字仿佛见到您本人,我真高兴。托人带一套给您。请您接受我的感谢,分享我的快乐。巴金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十四日。”
看着满室绿叶鲜花,看着那九十朵红玫瑰,看着在红花绿叶包围中微笑的巴金老人,我想起了伟人的一句诗,更动了一个字,便是:待到山花烂漫时,他在丛中笑。
初稿写于1993年11月24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