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阅读
  • 0回复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工作核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4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工作核心
陈俊生
当前,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的核心是增加农民的收入。
为什么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一是广大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收入问题成为他们最关心的问题,如果种田长期无利可获,他们就将弃田而去。二是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包括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品质改善,都离不开农民收入的增加。现在农民种什么、养什么,是赚是赔,都有个收入预期。如果增产不增收、或少增收,想稳定农业也是稳不住的。三是过去讲发展农业,往往忽视农民在市场中起的作用。农村市场开拓不起来,这是市场疲软的一个重要原因。2亿多城市人口的市场容量难以支撑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而要活跃农村市场,必须使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四是到本世纪末,全国人民的生活要达到小康水平,其中农民实现小康是大头。
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指出:“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因此,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绝不是孤立的农民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繁荣发展的战略问题。
要较快地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从整个经济发展全局出发,认真贯彻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做好以下主要工作: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建国以来,我国的工业主要是依靠农业提供的资金积累发展起来的。现在条件不同了,这种主要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战略应该加以调整,对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信贷资金结构也应进行调整。
中央、国务院主要领导同志曾多次强调,宁肯暂时少上几个工业项目,也要保证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增加投入,就是要解决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投入比重占得过小问题。一是信贷投入比重的增加;二是基本建设投资比重的增加;三是财政投入比重的增加,这是稳定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要条件。
    积极调整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
我国农业发展的难点在于耕地减少的势头难于完全逆转;人口增加、市场需求增加的势头难于逆转。在两个不可逆转的条件下,要增加农民的收入,必须加强对现有资源的合理利用,对农业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
调整农业生产和产品的结构,有一条总的原则,就是要在粮食总产量稳步增长的前提下进行。去年国务院发布了《九十年代中国农业发展纲要》和《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这是调整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指导性文件。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已经决定抓好一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国家计委已会同农业、林业等有关部门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采取这样一些措施,就是要加快农业生产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要实行科教兴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抓好现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尽快转化为生产力。要根据市场需求,更新粮棉品种,改进品质,优化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大力发展农村农产品加工业和运销业,使农村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农产品的多次增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搞活农产品流通,搞活农村市场
一是运用信息和合同手段,联结生产和市场。现在除了棉花、蚕茧等少数农产品外,绝大部分已经放开。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农户分散的生产与市场需求脱节,很多农民对市场不熟悉,适应不了市场的需求,不知道生产什么才能卖出去,卖上好价钱。因此,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非常必要,要加强农产品供求信息网络建设,做好农产品供求情况的预测和发布,为农民及时提供购销信息,指导农民搞好生产和经营。
二是积极引导和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在产需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把两者结合起来。近年来出现的一批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公司带农户等经营形式和各类专业协会,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较好的组织形式,我们要积极扶持其发展。要突破所有制界限和行政区域限制,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社会化服务和利益引导,使农、工、商、贸、技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三是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正常的运行秩序。为培育和促进市场体系的建立,国家已放开了大部分农产品的价格和经营,从政策上允许农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允许多渠道经营。但是有的地方搞地区封锁、关卡壁垒,就做不到货畅其流,形不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生产就难以更快的发展。市场是一个体系,我们既要培育生产者的初级市场,也要培育销区的零售市场,但最重要的是要抓好各类批发市场的建设。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培育出以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对粮食、棉花等重要农产品,通过批发市场将产销双方直接联结起来,建立有法律保障的经济关系。
    继续扶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发展乡镇企业总的要求是:要把乡镇企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不能盲目地上项目、上速度,要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进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切实提高经济效益。
东部地区要向效益型、外向型转变,要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上水平、上质量、上规模、上效益。中西部地区要加快发展步伐。要组织实施“东西合作发展工程”,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要通过发展工业小区,带动小城镇建设,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
    逐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原因之一是就业不充分。目前,农村富余劳动力有1.7亿。农村劳动力过剩是目前农村诸多问题中的一个突出问题。从实际情况看,每年转移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工业和其他非农产业是可能的。1985年到1988年,全国平均每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00万人左右,1992年达到1100多万人。
近几年,农民的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来源,1985年人均劳务收入为27元,1992年达到82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0.5%。这方面各地都有不少成功的经验。河南省林县,在80年代就有领导、有组织地带领大批农民外出搞建筑业,他们利用传统工匠之乡的优势,形成了13万人的建筑大军出太行,走向全国各地,为国家创造了财富,自己也增加了收入,还反馈回大量信息,引进了人才和技术,使全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去年全县人均纯收入792元,今年可达到900多元,全县综合经济实力由全省县级单位的第44位上升到第14位。从各地的经验看,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要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到本世纪末,计划再转移出5000万人,估计可能大大超过这个数字;二是要充分利用和开发农业资源,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在农业中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三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在措施配套的基础上,吸收农业劳动者到城镇就业;四是有计划地发展小城镇,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广大农民就业的本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
    继续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
减轻农民负担既是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政策性措施,也是当前相对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去年以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农村中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大大减少。农民把减轻负担称为共产党的一大德政。但从实际情况看,增加农民负担潜在因素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目前有些部门想恢复一些集资和收费的项目,办一些公益事业,这种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从一个部门看,问题可能不大,而四面八方都向农民伸手,要农民办这个,办那个,加到一起农民就会叫苦连天。在大部分农民收入水平还不高的情况下,农民是难以承受的。
大家都应从大局出发,继续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
    切实做好扶贫工作
目前,全国农村还有8000多万人没有完全解决温饱,这部分人民的贫困问题不解决,全国也很难实现小康。为解决这8000多万人的温饱问题,国务院已决定制订和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即从今年开始到本世纪末,用7年时间基本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并进而脱贫致富。下一步扶贫工作要紧紧围绕“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一是对扶贫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研究提出在新形势下搞好扶贫工作的新办法和新措施。二是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增加对扶贫的投入。中央继续实行用部分粮食和中低档工业品搞以工代赈。新增的以工代赈主要用于贫困地区的交通建设,先把路修起来,解决和改善必要的生产和生存条件。三是扶贫资金和物资管理要相对集中,合理调整扶贫开发资金投放的地区结构,逐步把中央扶贫资金集中用于中西部最贫困的地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