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学校给我一个机会我报学校一流成果——潘家祯海外归来报国有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4
第3版(教育·科技·文化)
专栏:

  学校给我一个机会我报学校一流成果
——潘家祯海外归来报国有门
姚璎萧关根
去年9月16日,潘家祯带着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成果“微裂纹疲劳研究新技术”,回到母校华东理工大学的第10天,校方决定给他20万元先期经费,5名科研编制,腾出30平方米用房,建立“细观实验力学实验室”。在此之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已破例为他的成果立项,先期资助2万元启动费。面对如此厚爱,潘家祯激动地表示,学校给我这么好的机会,我一定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成果为国家争光,为学校争光。
48岁的潘家祯是我国第一位化工机械博士。1987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在显微镜下对金属及非金属材料进行疲劳试验,在宏观研究的基础上,增加直接观察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的微观手段。1989年9月,潘家祯来到美国康乃尔大学航空机械系从事研究工作。用两年时间研制成功了测量塑料、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压力—体积—温度(PVT)关系的仪器,引起了日商和美商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提出要买下这一发明。美国教授提出增加一倍工资来继续留用潘家祯。
1991年7月,潘家祯在英国以不到一年时间建成了在显微镜下继续观察和拍摄疲劳裂纹萌生和扩展过程的全套实验技术装置。专家们认为,这是一项在国际上领先的新技术。英国教授希望他留在英国工作。
潘家祯谢绝了英国教授的盛情挽留,于8月25日举家回到了上海,并立即去北京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汇报情况,以便使“微裂纹疲劳研究新技术”课题尽快立项,早日开展工作,争取在一年内建成我们自己的“精细疲劳试验装置”。
潘家祯的报国之心,得到了有关方面的热情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特事特办,在3月份已结束项目申报的情况下,立即同意立项,并拨款2万元作为启动经费。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陈敏恒亲自过问这件事,提出要钱给钱,要房腾房,要人给人。
9月16日,戴干策副校长带领学校有关部门负责人现场办公,人、财、物逐项落实。潘家祯提出要4个科研编制,校方决定给5个,而且全力在校内外物色最佳人选,由学校发放津贴。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