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少数民族的春节娱乐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2
第8版(周末)
专栏:

  少数民族的春节娱乐
王晋平
春节,是我国人民古老的节日。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春节娱乐形式多种多样,引人入胜。
纳西族的“麒麟舞”新春之际,云南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群众欢聚一堂,兴高采烈地欢跳“麒麟舞”。在纳西族民俗中,“麒麟”是人们想象中的吉祥动物。表演“麒麟舞”是祝愿一年中吉祥如意,风调雨顺。节目演出之前,专门的工匠用竹子编制麒麟面具和器具,然后糊上纸张,涂上各种颜色。除夕之夜,演出人员在锣鼓齐鸣,花灯耀彩,爆竹震耳的欢乐声中进行表演。随着婉转悠扬的乐曲和紧张的锣鼓声,在老寿星的指引下,那奔驰的骏马,昂首的白鹤和梅花鹿,身披金甲的麒麟和雍容富态的牦牛都依次出场,舞姿优美,色彩绚丽,令人目不暇接。
壮族的“舂米舞”广西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盛行跳“舂米舞”。远在唐朝时期,这种舞就流行于壮族地区。新春来临,壮家人集在一起,由两个壮族姑娘手持杵杆,围着一个舂米的臼模,随着锣鼓的节奏,挥动杵杆,一上一下地做有变化的“对舂”、“轮舂”等舂米动作,不断地转踏欢舞。接着在观众中响起小伙子的歌声,舂米的姑娘沉着地答着。这样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唱到情投意合时,四个小伙子就带着簸箕跃起,围着姑娘们绕场作扬谷等动作,场面热情奔放。
怒族新春“琵琶舞”云南怒江州的怒族群众,春节期间,各村各寨进行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男青年最喜欢的是“打粑粑”,女青年们则喜欢“荡秋千”。晚上,男女青年带上琵琶、口弦集结在一起,欢跳“琵琶舞”和模仿动物的“乌鸦喝水舞”、“猴子掰包谷舞”等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壮年和老年人喜欢边饮酒边唱调子,往往要唱三天三夜。
瑶族的“舞春牛”新春来临,广西桂北地区的瑶族村寨的人们互相邀请“舞春牛”,预祝新的一年五谷丰收。首先,瑶家人用竹子、纸等裱糊一头牛,然后由两个身强力壮的男青年支撑合舞,并配有锣鼓队、耕作队,依次游村串寨表演。每到一处,寨中男女老少都盛装夹道欢迎,演出队在锣鼓、鞭炮声中被簇拥进表演场地,进行犁田、耙田、播种、插秧、追肥、耘田、割禾、打谷等生产动作。舞罢,主寨的姑娘们端来糯米酒、小米粥款待客人;男青年给春牛披上写有“农家宝”、“春牛游村五谷丰登”字句的红布条;老年人吹唢呐欢送客人。
鄂温克族的“野猪搏斗舞”鄂温克族的春节集体舞,表达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乡土气息。节日那天,大伙围着一堆篝火,猎手和妇女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自左向右转,步伐简单又生动活泼。“野猪搏斗舞”是表达狩猎生活的舞蹈,由两个猎手穿上狍皮服,脸上涂上白粉,化装演出,二人身略向前倾斜,两手放在背后,用肩互相顶撞,同时用嘴发出“吼,吼!”的声音,非常活泼有趣。随后,大家又唱又跳,歌颂他们美好的生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