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阅读
  • 0回复

诗情袅袅 画意悠悠——“小百花”《西厢记》的美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6
第8版(副刊)
专栏:小百花现象笔谈

  诗情袅袅
 画意悠悠
——“小百花”《西厢记》的美质
徐晓钟
正当戏曲家们为戏曲寻找新面貌时,我们在这里为越剧《西厢记》的艺术魅力而陶醉。
观赏“小百花”《西厢记》时,你被荡漾在一种艺术的和谐美中:文学美、音乐美、舞台美术美、演员的歌舞、表演美等,都融在和谐的美中。我想,导演杨小青最为可贵的成就在于她所运用的一切舞台手段和艺术语汇和谐而颇有新意地在呈现和延伸剧本的文学美,音乐美;在于突现了演员的富有青春气息的表演!
美的戏曲舞台艺术是建立在美的戏曲文学基础之上的。《西》剧中许多优美的曲词都是改编者将优美情感的结晶铸炼成为具有音乐性和韵律性的曲词,有的曲词是点化前人的诗词名句,铸成新句,有的直接来自原句。该剧曲词,情景交融。许多曲词,借着悠悠画意,传递着袅袅诗情。作者在表达人物的情感体验时,往往通过“画意”获得情感的外在表现,而且这种饱含情感的景物描绘一出现,人物的情感体验被洒脱地舒展开,在观众的直觉和联想中被拓宽,被浓化,这种“情”和“景”的交相折射,使人物的感情变成隐涵更深的深情,观众由此而获得美的享受。
《西》剧曲词不是仅供阅读的案头文学,在文学性的基础上又富有动作性,依着曲词唱来,自然诱起演员翩翩起舞。
《西》剧二度创作并不是消极地再现它的曲词,而是在文学的启迪、诱发下对曲词提供的文学形象予以衬托、渲染、延伸,予以再创造。
《西》剧的音乐有新的腔韵,既保持着越剧音乐的秀丽,委婉,动情,又在原有的缠绵悱恻中透出清新,渗出新意,有些唱段,经茅威涛唱来竟透出俊秀的阳刚之气!
《西》剧舞美设计并不满足于消极地提供戏曲文学所需的场景、气氛,而且以曲词文学为基础,在积极营造演出所需的诗情画意上作了新的尝试,如舞台灯光的投射和“转台”的使用。《西》剧的导演寻找到“莲花台”的形式,使这台演出的“转台”获得民族的、戏曲的风韵,成为《西》剧总体形象的组成部分。
我特别赞赏导演杨小青在组织舞台调度和运用舞台综合艺术手段时,突出了演员的表演,并注意给演员留下表演的余地。她重视营造以展现演员表演魅力为核心的舞台综合,于是,全剧呈现出和谐的美!
构成“小百花”《西厢记》的独特艺术魅力的还因为她有着一支充满青春气息的年轻的演员队伍,这支队伍的成员,有较好的艺术素质,有较好的戏曲基本功,有很良好的歌舞表演能力。作为一个年轻演员,茅威涛在气质、审美和风韵上与当代新观众的审美相沟通,构成她在表演上说得清楚,有时又难以完全说清楚的舞台魅力。这种青春美,不仅表现在扮演主要角色的茅威涛、何英、颜佳、陈辉玲、董柯娣身上,甚至表现在一群小和尚身上,表现在“小百花”的整个群体,令人感受到青春的共鸣与喜悦,这一切构成了一朵鲜艳而稚嫩的“小百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