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死后不用任何赞美之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6
第4版(要闻)
专栏:人民论坛征文

  “死后不用任何赞美之词”
甘惜分
一位老革命家逝世了,介绍他的生平却没有半名赞美之词,这不能不说是又开了一代新风。
郝德青同志一九九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因心肌梗塞离别了人间。他一九二七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活了八十七岁。他一生在各个地区、多种部门为党为人民为国家干了许多重要的工作。他最后一个职务是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但是外交部只对死者的亲友们发出了一则四百字的“郝德青同志生平”,罗列了他一生所任职务。原来郝德青同志生前嘱咐说,他是在党领导下做了一个共产党员力所能及的工作,去世后不要用任何赞美之词。这不但令人激动,而且发人深省。
我们的丧葬礼仪经历了几次改革。最早是改土葬为火葬。“文革”之后,一些同志要求,一切从简,不开追悼会,不搞向遗体告别,不送花圈。一时间,北京市区到八宝山之间的汽车长龙不见了,为国家节省了大笔开支。再后来更进一步,把遗体送做医学解剖,骨灰也不保留,撒向祖国大地。连八宝山烈士陵园中的牌位也不要了。
现在郝德青同志又创新风,死后免去一切赞美之词。这么一句话,包含着多少丰厚的人生阅历!
多年来的惯例,讣告上总是使用“优秀的”、“久经考验的”……一大串形容词。对有些故去的同志是当之无愧的,但对有些人来说其中难免有些溢美之词。有些在“文革”中表现不怎么样的死者也备极哀荣,享受多顶桂冠。这无非是安慰家属,或家属力争,而活着的人们是心中有数的。
一个人“文革”中表现不佳,“文革”后死了却又受到过分颂扬,前后判若两人。难怪有人说:“批判会上无好人,追悼会上无坏人。”话说得刻薄一点,却是对时弊的针砭。
郝德青同志为中国革命奋斗六十多年,当过多任党委书记,出任过几个国家的大使,艰苦备尝,颠沛流离,其光辉事迹可以用一大堆词来描绘,他却一个字也不要,宁可无声地离去。这种精神才是一个伟大共产主义者的胸怀。
这篇简练的、素净的、不加修饰的“郝德青同志生平”实在感人肺腑。
我和郝德青同志并无深交,没有资格说短长,但他的这种风格却令我对他和他的家属倍加敬重。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有言:“同乎万物生死而复归于无物者,暂聚之形;不与万物共尽而卓然其不朽者,后世之名。”这位九百年前的先贤把人的生死看得如此恬淡,一切让后人去评说吧,卓然而死者永垂不朽。郝德青同志可谓不朽也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