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牵住市场“牛鼻子”——记邯郸钢铁总厂厂长刘汉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5
第4版(要闻)
专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家

  牵住市场“牛鼻子”
——记邯郸钢铁总厂厂长刘汉章
本报记者陈国琦
邯郸钢铁总厂近几年一年上一个台阶,生产经营形势越来越好,产值利润大幅度提高,成为钢铁行业的佼佼者。
冶金部和河北省在这个厂召开现场会时,人们带着疑问而来——是什么“魔法”使邯钢插上“神翅”?听厂长刘汉章介绍了“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经验后,大家找到了答案:邯钢牵住了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牛鼻子”。
1989年,市场疲软,原材料涨价,资金紧缺,企业全年仅盈利100多万元。“不赚钱的企业不是好企业;不能使企业盈利的厂长不是好厂长!”自责产生自强,刘汉章深入车间班组,找工人和技术人员座谈,走出厂子了解市场行情,终于悟出了一个道理:邯钢多年沿用的高度集中、统一经营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于是,刘汉章大胆作出决策:模拟市场,成本否决,把企业和职工推向市场!
从按计划价格核算到模拟市场价格核算,这是个很大变化。刘汉章和有关负责同志经过8个多月的紧张工作,先后对全厂25个生产单位的近百种主要原材料价格按当时的市场行情进行了动态调整,核定出53种主要产品品种、规格的内部成本和利润,实行成本否决权,并以此为根据,由总厂向下层层分解指标,形成责任共同体。全厂3万职工“人人算细帐,个个挑重担”,有力地促进了全厂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
第二炼钢分厂1990年吨钢成本高达1122元,内部核算全年亏损1500多万元,要完成总厂下达的成本指标,一年就得挖潜2000多万元。厂长顾强圻找到刘汉章,为难地说:下的指标太高,难以完成。刘汉章严肃地顶了回去:成本指标是根据市场价格算出来的,如果各分厂都要改变,钢材的总成本高出市场价,卖给谁?
顾强圻见没有商量的余地,就按照总厂的做法,把成本指标分解到各工段、科室,落实到每个人身上。经过努力,二分厂比上年降低成本2200万元,盈利200万元。
随后,刘汉章又把“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机制从原材料和产品的核算上延伸到国有资产的管理上,建立起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共同体,把资产管理纳入市场机制,把全厂12亿多元的国有资产的使用、折旧、维修等费用指标列入成本考核,化解为2万多个量化指标,层层落实,直到个人;新增资产的投资形式由拨款变为贷款,实行资产投入产出总承包。
在新的机制上运行,邯钢充满了活力。
(附图片)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