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5阅读
  • 0回复

倾听江下涛声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27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富邦杯改革者风采征文

  倾听江下涛声急
卞毓
数载坎坷志未消,登山且莫问山高。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风飒飒,路迢迢,但凭年少与勤劳。倾听江下涛声急,一代新潮接旧潮。
——《鹧鸪天》
这首词,是厉以宁赠给女儿的。个中有激励、有期待,也有自勉。自勉?是的。厉以宁拎着油瓶,走近来指点说:“《开放时代》杂志问我经常用什么话来自励,我告诉他们就是这两句:‘野无人迹非无路,村有溪流必有桥。’”
这是他在学问王国坎坷跋涉数十年而风雨不迷的信条。
听说我也是诗词爱好者,厉以宁又从书橱里找出一大叠旧作,然后迅速退入厨房,一边炒菜,一边接听电话,间歇还回答我的提问。
略翻一翻,欣然有感。厉先生的词,正如他的姓名“凌厉而出以宁静”所暗示的吧?清丽,明净,是不必说的了,雄浑、高迈、遒劲等等,却是藏而不见的,显山露水的只有质朴;质朴到让浮躁者疑为平淡。
这或许与他的经历有关。
厉以宁说,他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也没有过金戈铁马的生涯。他出生于1930年,原籍江苏仪征,成长于抗日期间被迫往返迁徙的路上,高中毕业后,在湘西沅陵一个消费合作社当会计。
1951年考进北京大学经济系。“北大这摇篮、很重要。”他从厨房探出头来,“这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你既能饱尝苏联的大菜,又能偷尝到西方的禁果。思想之树本是繁枝丛根的,文化之源本是多元的嘛。”
“咚、咚、咚”,有人敲门。放着门铃为何不按?门开了,是一位来自山东的基层干部。他说俺那儿正搞股份制,刚开头,不知咋闹,早听说厉教授厉专家“厉股份”的大名,特来聘请前往讲课。厉以宁说,我是走不开的。我是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上课。你大老远的跑来,先坐下,这里有盘录像带,是关于股份经济基本知识的,你先看看,待会儿我们再谈。
刚才我们说到哪儿?他为客人调节好录像机,又转脸问我。噢,我是1955年毕业,留系当资料员,干了20年。怎么干那么长?1957年“反右”,对我影响较大的老师几乎都成了右派,你想我还能好?罚坐冷板凳嘛!如果评选坐冷板凳专家或资深资料员,我先投自己一票。
是么?哈——,这“哈”字刚一出口,就在半空中冻住了,笑不起来。“文革”呢?我问。那还用说,在劫难逃啰!抄家,游斗,监督劳动,隔离审查,样样有份,真是天要降大任于斯人呢!哈——,复又噎住,又是一句滴血的幽默。
人们熟知今日的厉以宁:北京大学名教授,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等等,殊不知他直到将近50岁,还默默无闻。
这里有两首小词,都是作于60年代末的,记载着他在默默中的“鹰击”“燕翔”和强毅、乐观。风格么,自然都是“看似平常最奇崛”的。
其一为《唐多令》——隔江遥望故乡仪征有感
风雨小桃园,杏花深巷边,遍池塘一色浮莲,年少只知乡里好,看新笋,竹林前。鹰击九重天,燕翔路几千,半箱书伴我尘烟,从此应知天下秀,心已到,五洲间。
其二为《破阵子》(写于在昌平农场劳动期间)
乱石堆前野草,雄关影里荒滩。千嶂沉云昏白日,百里狂沙隐碧山,此心依旧丹。隔世浑然容易,忘情我却为难。既是三江春汛到,不信孤村独自寒,花开转瞬间。
慨对风雨故园,心仪三江春汛,神驰八极,精鹜万仞。
历史圆了他的梦,80年代以来,他终于以一个因长期砥砺、积累而成熟了的经济学家的智慧,参与了中国经济改革发展的进程。
“厉以宁教授是中国经济理论界的著名代表人物。他的经济观点,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随着录像带的转动,荧光屏上显示出厉以宁在讲坛上授课时的图像,“1.所有制改革论;2.第二次调节论;3.平衡非目标论;4.经济学研究三层次论;5.经济学创新论……”厉以宁快步走出来,瞧了眼图像,对那位山东同志说,“对不起,不是这一盘。”边擦手,边说:“我这再给你找。”
“叮铃铃”,电话又响了,厉以宁转回去接电话。身后,门铃声丁当有致,这回轮到我去开门。
厉以宁很忙。他每天不到六点便起床,听完早间新闻,立刻投入写作,通常都要写1000多字。白天的安排,则更紧张了。所以他常常亲自下厨房,他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放松。
“这样炒出来的菜,还香么?”待送走两位不速之客,宾主终于坐到了餐桌之前,我忍不住想调侃一下。厉以宁却不知心驰何处,显然答非所问,他说:“你不想来一杯酒么?”
        (作者单位: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