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6阅读
  • 0回复

逐鹿中原势纵横——从河南看脚踏实地抓机遇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30
第1版(要闻)
专栏:来自东西南北中的报告⑤

  逐鹿中原势纵横
——从河南看脚踏实地抓机遇
本报记者杨振武李杰李而亮
滔滔黄河,蜿蜒数千里,出豫西峡谷后,豁然开阔,挟西北高原之莽莽气势,东流直奔浩瀚的大海。
京广铁路大动脉,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交汇于中州:南北可联接深圳和黑龙江;东始连云港,西达荷兰的鹿特丹。而今,随着京九铁路的铺设,又一个两大铁龙的交汇点,添在了中原的版图上。它那“牵动沿海,辐射各地,承东启西,贯穿南北”的特殊地理位置,越来越受到全国的瞩目。
中原大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曾谱写过辉煌的篇章。如今,当改革开放的大潮涌动,由沿海至内陆延伸的进程中,中原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登上黄河之滨的邙山顶极目远眺,我们觉得,把河南这几年的发展比作穿越崇山峻岭后,一泻千里奔腾入海的黄河,是贴切的。
回顾过去的一年,省委书记李长春向我们展示的是这样一个成绩:在1992年的基础上,连续两年实现了“一高一低”的发展战略目标。即: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个“略高”,一个“略低”,透露出河南省委、省政府估计成绩时的谨慎态度,同时也令我们掂量出其中不同寻常的意义。
通过10多天的采访,我们看到了这个战略目标实现的深刻内涵:在地处内陆腹地的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里,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必须紧紧跟上沿海发达地区的步子,却又不能完全走沿海发达地区的路子。
对此,省长马忠臣一语中的地概括为:“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走自己的路。”
在河南采访的日子里,我们确实看到了这种统一。
既要反省过去,更要立足现在——
思想观念先上新台阶
改革开放15年,每一个到过中州的人,都无法否认河南发生的惊人变化。但是,当河南人把自己放到全国大坐标上时,同样发现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河南与沿海地区的距离在拉大。
对这种“纵向”和“横向”比较的反差,河南的干部群众既没有盲目乐观,也没有埋怨悲观。他们在探寻沿海起飞秘诀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反省自身。
反省过去,在这块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左”的思想影响、小农经济观念的束缚和封闭的“内陆意识”,使河南在前进的征程中,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记者在伏牛山区的西峡县听到一个民谣:“重阳人民有志气,饿死也不做生意。”可称是当年中原农民思想观念的真实写照。修路,怕从自己门前过;办厂,不想让占自己的地;办校,千方百计往外推。于是,一个个项目被推走,一次次机遇被丧失。时至今日,一些同志回首往事痛心不已。
正是对过去的反省,痛心变成了痛下决心:一次次地走出去,博采众家之长;一次次地请进来,接受八面来风;一次次地大讨论,启动思想闸门。应该说,这几年河南在抓思想观念转变上是下了功夫的。
“经济要上新台阶,思想观念必须先上新台阶。”对这一点,省委书记李长春感受颇深,他认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改革进入深层次的攻坚阶段,如果不抓住转变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就不可能取得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
为此,河南省委在制订今年的工作方略时,仍然把转变思想观念作为重要的一环,要求全省各地以学习中央《决定》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为契机,继续抓好“五破五树”。
所谓“五破五树”,一是破除抽象的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势,树立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衡量工作的新观念;二是破除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三是破除一切靠本本的旧习惯,树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的新观念;四是破除封闭的“内陆意识”,树立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新观念;五是破除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小进则满、温饱即安的小农经济思想,树立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干大事业、求大突破、上大台阶的新观念。
“五破五树”是植根于中原实际的思想解放。虽然只有短短几年的实践,变化却是显而易见的。
七朝古都开封市,发展的步履较为沉重。新的一年,市委书记王日新从抓转变思想观念入手,把一潭静水搅起了波澜。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他大声疾呼:开封到了“不兴即衰”的紧要关头,唯有奋力拚搏,才能重振古城雄风。广大干部群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激发起来了,“重振古城雄风”成为全市议论的话题。
饱受洪荒之害的驻马店地区,多年形成一种“谈穷论灾”的氛围,影响着经济的发展。这次我们在此地小停,地委书记刘心铭介绍的却是全新的观念:“哭穷叫穷,越喊越穷;苦干实干,就能发展。”
在诸葛亮曾经躬耕的南阳地区,我们听到许多新鲜事:地区投巨资建起飞机场,无偿交给了南方航空公司经营;过去讨价还价的“修路难”,如今争着要求路从门前过;还有,地方投资修国道、修省道,等等。地委书记毛兴中把这些都归于观念的变化,他说:“观念一变眼界宽,这些过去被认为是蠢事、傻事的,现在用市场经济的观点看,恰恰都是能事、好事。”
思想观念上新台阶的结果,是改革和发展跃上新台阶。正如一位海外人士所说的:“河南人正在变得聪明起来。”过去很多不敢想的,现在敢干了;过去很多不敢干的,现在干成了。
既要瞄准别人,更要认识自己——
地域不是发展的障碍
块头大,人均低——河南人称自己是“中国的缩影”。统计资料表明,近些年,河南一些主要的经济总量指标居于全国前10位,但人均指标大多比较靠后,有的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就决定了,在90年代里,河南绝不能再按常规走老路,必须有一个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行。
反映这一思路的,是省委提出的“一高一低”战略目标。这既是河南瞄准沿海发达省份的“赶超战略”,也是立足于自己省情的正确抉择。
“别人的经验再好,也代替不了自己的实践,重要的还在于自己走路。”谈起河南的发展,省长马忠臣的考虑很多,他认为,瞄准别人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只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路就在脚下。
既不沿海,也不沿边,无疑是中部地区发展的一大劣势。河南省各级决策者更多看到的,却是其中蕴涵的优势。用新乡市委书记祝友文的话说,就是“对外,它可以向四周辐射;对内,又可以接受八面来风。”
于是,大交通成为河南的一篇大文章。方方面面,上上下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在辽阔的中原大地,构织起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桥梁和空中走廊的交通网。如今,河南境内的滔滔黄河之上,已是五桥飞架,南北连通;被确定为90年代十大基础工程的龙头工程的“郑—汴—洛”高速公路,已部分竣工;郑州国际机场正在抓紧建设……
与港口无缘,是内陆对外开放最显见的劣势,而“突破地域的障碍”,正是河南打开大门、连接沿海的决心。凭借着铁路、公路的优势,他们硬是把口岸引进了内陆。1992年4月,我国内陆第一个陆运口岸——海棠寺铁路港开通;5个月后,全国第一个内陆公路港——郑州公路港投入运营。自此,内陆的货物可以直接在这里出境,发往世界五大洲。
连南贯北、承东启西,使河南成为内陆最具吸引力的地区之一。他们在大力发展沿桥(亚欧大陆桥)、沿路(铁路)、沿道(国道)经济的同时,以“大商贸”的气魄,加快市场建设步伐。如今,全省已有市场5539个,初步建成一个种类齐全、交易规范、服务配套的市场网络。特别是“郑州商贸城”的崛起,使郑州一跃成为“商家必争之城”,形成全国性的大型商品物资交易中心。
沃野千里,粮棉油年产量名列全国前茅,是河南的优势,但是,传统的“原字号”(即买原粮、原棉等)农业,曾使这一优势沦为劣势。“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穷省”的窘况,长期困扰着河南人。
为使雄厚的农业资源真正变为经济优势,河南围绕“农”字,连走几着改革的“好棋”:一是全面放开农副产品价格,通过市场无形的“手”,启动农村经济活力;二是放开种植计划,利用“公司加农户”等形式,引导农民“完成任务吃饱饭,怎么赚钱怎么干”;三是“兴工强农”,发展深加工,上规模、上档次,拉长农副产品增值的“链条”。
在实地采访中,我们欣喜地看到,河南这几步“棋”走得是卓有成效的。不仅各种农、林、果、畜的商品基地遍布中原,成为农民收入的“摇钱树”,而且围绕“农”字而起的企业也开始大显神威。临颍县有个南街村,发展食品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我们进村一看,真够厉害的!29条方便面和50条锅巴生产线高速运转,年消化粮食达1.5亿公斤,使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农民不再担心“卖粮难”。
认识自己,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漯河市委书记王有杰的看法是:在统一、开放的市场经济中,地域已不再是发展的障碍。只要发展的突破口找准了,小地方也能闯入大世界。
既要跳跃发展,更要脚踏实地——
龙腾虎跃闹中原
河南虽然地处中原,但并非一马平川。从地势说,西高东低,北坦南凹;从经济上论,大体也是如此。就17个市地而言,地域不同,发展也不平衡;118个县(市),情况更是千差万别。
所以,省里的一些有识之士讲,河南的发展应是走与跳兼行,有走有跳,又走又跳,实现高起点的发展。光走不跳,就永远赶不上去;光跳也不行,没有“走”这个基础,“跳”是跳不起来的,也是跳不好的。
正是基于这一实际,河南省委在安排部署改革和建设的工作时,十分注意分类指导,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因而,在河南,地市一级的各种改革试点特别多,如,郑州综合体制改革和漯河内陆特区,驻马店机构改革和商丘农村改革综合实验区,洛阳国有企业改革和南阳股份制试点,等等。
地处中原之“中”的漯河市,走的是一条跳跃式发展的路子。这个过去默默无闻的小城,近几年通过办“内陆特区”,把特区观念引进来,瞄准改革开放的“制高点”,搞了30多条结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政策。他们一方面下劲把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利用各种传媒,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从而,城市的吸引力大大增强,经济建设有了较大突破。
而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高起点、跳跃式发展,是与脚踏实地紧密相连的。郑州市常务副市长陈义初介绍说,这个开发区不是“照葫芦画瓢”,而是在积极借鉴沿海地区经验的同时,又尽量避免他们起步时走过的弯路。从一开始,郑州开发区就严禁炒地皮;在招商引资中重在落实项目,做到开发一片土地,布一片项目,收一片效益。目前,这个开发区成为全国十大先进开发区之一。
为了解决好“走”与“跳”的关系,让该走的走好,让能跳的跳高,去年,河南省选择了18个经济基础较好的县(市),作为改革开放特别试点县,赋予地市级管理权限,实行特殊政策,放“虎”出山,放“龙”出海,让他们利用自身优势各显其能,率先跳起来、跃起来。去年前三季度,18个特别试点县(市)国内生产总值266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3.8%,比上年同期增长38%,高出全省23个百分点。
18个试点县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一批出山“虎”、下海“龙”。我们在豫南经过的桐柏县和罗山县,都是大别山区的穷县,他们虽然没有急于“跳”,但脚踏实地,“走”得很好,在打自己的优势仗中,形成了各自的支柱产业。
在采访途中,我们看到不少富有时代气息的标语,如“一亩粮田吃饱饭,一亩果园奔小康”、“卧龙腾飞,伏牛奋蹄”,等等,可以反映中原大地热气腾腾的景象。然而,长葛县城也有一幅醒目的标语是:“反对吹牛,实事求是”。我们向许昌市市长牛学忠请教,他说:“经济要上新台阶,干劲一定要有,浮夸切不可长,任何时候都应该反对吹牛。”
既要看到困难,更要振奋精神——
宁肯苦干不愿苦熬
进入新的一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步伐的加快,对河南来说,既是难得的机遇,也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形成了“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孔雀东南飞”的新格局,而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外流会直接影响到河南的发展。对此,焦作市委书记张国荣的见解是:“封锁不是办法,埋怨毫无用处,悲观更不足取,唯有振作精神,发展自己,才是迎击挑战的高明之举。”
“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句话的发明权不知是谁,但这次我们在河南采访,不止一次地听到了这一闪光的语言。
地处豫北太行山区的林县人民,曾经以开凿人工天河——“红旗渠”而闻名天下,在新时期,他们继续艰苦创业,又谱写了经济跳跃式发展的“协奏曲”:换了脑子,挣了票子,闯出了路子。河南省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抓住这一典型,向全省推出“红旗渠精神”,并把一批贫困村的支部书记“请”到林县培训,实地熏陶,使“红旗渠精神”再度光耀中原。
我们在大别山的信阳地区听到一个口号:“宁肯苦干,不愿苦熬”。虽只有8个字,却寓意深长。地委书记董雷解释说,“这个口号已经在大别山区深入人心:苦熬,天上不会掉馅饼;苦干,就能换来好日子。大别山区要发展,归根到底得靠自己去干。”
穷则思变。近几年,就是靠着这种精神,信阳地区人民经受住了两次洪灾的考验。他们从改变生产条件入手,治山治水,念活了一部“山水经”;他们新上了电厂,办了一个农业工程;他们举办“茶叶节”,打开山门招商引资,加快了走向市场的步伐。
无论改革,还是建设,都有赖于千百万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万众一心,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南阳在修渔阳桥时,因为资金不足,桥宽起初只设计了6米,附近枣林村的群众听说后,三次找到地区领导,要求修改蓝图,最后村里出资20万元,将桥面加宽到了9米。虽是一桥之改,却折射出一个很深的道理:力量在群众中。
我们在采访中得知,河南同许多中部地区一样,自身的困难也很多。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原因,全省至今还有34个贫困县和62个财政补贴县,特别是一些刚刚解决温饱的地方,经济基础差,发展的能力弱,正在“爬坡”,这就需要各方面“扶上马,再送一程”,予以更多的扶持和帮助。
难是难,问题也不少。但我们无论走到哪里,谈困难、发牢骚的却不多,大都是在谈如何抓住机遇,如何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从上到下,涌动着一股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朝气。这,正是中原大地经济振兴的希望所在。
中原,历史上常为兵家必争之地,“得中原者得天下”。千百年来,多少英雄逐鹿中原,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史剧。用黄河母亲乳汁哺育起来的勤劳勇敢的中原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告别了“内陆”意识,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实践中,豪气纵横,正在摆开新的“逐鹿”阵势。他们虽然不快但是沉稳坚实的脚步声告诉人们:一支咄咄逼人的“追兵”赶上来了!
(附图片)
压题照片:丰收时节的中原大地。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