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粟裕在东南野战军组成以后——深切缅怀粟裕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1-30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粟裕在东南野战军组成以后
——深切缅怀粟裕同志
张震
粟裕同志离开我们已经整整十年了。解放战争时期,我在他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共同经历了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走向决定性胜利的历史阶段,许多往事至今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48年2月,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组建东南野战军,以陈毅同志为司令员兼政委;成立党的东南分局,由粟裕同志任分局书记,金明同志任副书记。同时决定以华东野战军第1、第4、第6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以粟裕同志为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同志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还决定了兵团其他领导成员。当时,我在山东沂蒙山区接到调我去一兵团工作的命令,3月3日抵河南濮阳县东北孙王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司令部。在这里,粟裕同志向我详细介绍了中原地区以及全国战局的基本情况,说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为进一步开展中原战局,发展我军的战略进攻,拟定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战略计划,其基本设想是:以华东野战军主力三个纵队(第1、第4、第6纵队)在濮阳地区进行两个月休整,然后从湖北的宜昌或洪湖地区强渡长江,挺进到湘西、鄂南、经湘赣,尔后进至京沪杭地区,威胁国民党蒋介石的老巢,创建新的解放区,以吸引调动中原敌军20到30个旅回防江南,便于我军各个歼灭江北之敌。还拟于翌年初以华野第3、第8、第10纵队组成东南野战军第二兵团渡江南进。关于兵团领导干部的配备尚在考虑之中。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把这一战略行动称之为“第二次战略跃进”。第一次战略跃进是1947年夏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空前壮举。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毛主席又下决心,要以一部兵力打过长江去,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使老解放区得到休养生息,也便于我各个歼灭江北之敌,进一步巩固与扩大根据地。粟裕同志告诉我,由于我们的战略目的是在东南地区求得生存和发展,所以党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我们这支部队称为东南野战军,番号准备在渡江成功以后即行公布。中央军委专门为我们印制了新的印章和“东南流通券”,下拨了大批银元,以备这一战略行动使用。同时,部队还进行了一系列渡江和城市攻坚战斗的训练。就在我们整训之际,毛主席专门交待参加党中央12月会议的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让他带着自己亲笔书写的东南野战军领导人员组成名单和渡江计划返回濮阳,对这一战略行动部署加以落实。真可以说是万事俱备,一个重大的战略行动即将开始。
为坚决完成中央军委、毛主席赋予的战略行动任务,完成渡江准备工作,粟裕同志一面领导部队进行整训,同时密切注视中原战场和全国战局形势的发展,经过审慎思考后,他感到渡江地区的选择,似在湖口、当涂段或南京至江阴间为宜,这里靠近我苏中、皖中老根据地,人情水情均熟悉,便于隐蔽企图。部队可采取宽正面、分路分梯队偷渡的方法。这样,渡江成功后离战略目的地较近,可以大大减少长途转战的伤亡和消耗,也容易达成战略行动的突然性。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总是在地图上画过来量过去,努力领会和认真思考如何贯彻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记得他曾向我谈过,东南野战军实行这样的长途转战既有有利条件,也有不利条件。最主要的不利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这么多部队渡江估计一个晚上过不完,第二天可能遭敌机和军舰的袭击,受到一定的损失。二是长距离转战部队伤亡较大,沿途要建立一些游击根据地,安置伤病员,一个地区一般要留下一个团加以掩护。这样,部队到达东南地区后,估计将减员四五万人。三是部队进入新区,没有可靠的后方保障,将面临许多难以克服的困难。1934年北上抗日先遣队就有这样的教训。四是东南地区多为水网稻田地,不利于大兵团机动作战。因此,估计蒋介石不会将中原地区的主力兵团像新5军、第18军等部调往江南,对减轻中原地区我军压力,效果不会太明显。他认为,假如以这支部队长距离转战所付出的伤亡代价,直接用于中原战场作战的话,我们则可能消灭中原敌军主力的一部。通过若干次这样的歼灭战,就有可能改变中原地区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在中原地区,我军若选择敌一、二个师为歼击目标,由于敌机动兵团快速驰援,往往使我处于被夹击的不利地位。我们只有更大程度地集中兵力,以重兵阻援,并集中其余主力迅速歼击数路敌机动兵团中的一路,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粟裕同志从更好地贯彻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出发,密切结合中原战场敌我双方作战的实际,先是考虑以“三军协同,忽集忽分”的战法来对付中原的敌人。后又提出集中“刘邓、陈谢及华野主力,依托后方(陇海路北)作战”,“求得在雨季和夏收前在中原地区(主要战场应在豫皖苏及淮北路东、路西)打几个较大歼灭仗”的主张。同时建议对敌人近后方“派出数路强有力的游击兵团”,对敌人深远后方“派出多路坚强的远征游击队”。以这样三线部队的积极行动相配合,“可能使战局得到较快与较大之发展”。他先后几次同我们进行磋商和研究。当然,粟裕同志思想上不是没有顾虑的,他有恐自己认识问题不深不透,欠缺于对全局的了解,贸然提出不同意见,而影响中央军委的战略行动计划。同时他更强烈地意识到,作为一个战区指挥员,为了更好地把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战略意图和战区当面实际情况紧密结合起来,应当采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态度,积极提出建议,以供中央军委参考。
自从4月初陈军长(陈毅同志曾任新四军军长,我们都习惯这样称呼)从中央带来了12月会议的精神,进一步明确了中央军委的战略意图之后,粟裕同志对整个形势有了更加透彻的了解。他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大胆直陈己见,向陈军长汇报了自己的看法。陈毅同志认为他的想法很有道理。粟裕同志还同华东局其他同志交换了意见。不久,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司令员李先念同志途经濮阳,粟裕同志又征询了先念同志的意见,先念同志也认为,我军无后方长途转战困难是很多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大别山地区的作战行动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粟裕同志还发电征询了刘伯承司令员、邓小平政委以及陈士榘、唐亮等同志的意见,他们也均认为目前渡江的时机不成熟,支持集中主力在江北打几仗,进一步改变中原战局。粟裕同志遂于4月18日正式向中央军委报告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中央军委、毛主席十分重视,当即电告华野前委,要粟裕同志随陈毅同志立即赴河北阜平县汇报有关渡江准备情况。部队整训工作暂由叶飞同志主持。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当面听取了粟裕同志的意见和建议后决定,将我军任务改为目前先开辟渡江通道,集中力量在陇海线开封、徐州段附近地区打几仗,以寻歼国民党新5军为我军主要作战目标,东南野战军番号停止使用,仍用华东野战军西兵团番号进行作战。5月28日,粟裕同志和我们一起研究确定了歼击新5军的作战方案。部队渡过黄河后即与新5军遭遇,在定陶、成武一线形成对峙。我军北靠黄河,回旋余地小,且陈士榘、唐亮所率第3、第8纵队还在平汉路南段,我军兵力尚未集中,在这十分紧急的时刻,粟裕同志急电中央军委,提出改变在陇海路歼灭新5军计划,并重新考虑了几个作战方案,其中主要是以第3、第8纵队强攻开封,调新5军南援,在运动中将其歼灭的攻城打援方案,并于6月16日呈报中央军委,申明“因情况急迫,请示不及,已令部队执行。有何指示,请即赐复”。中央军委、毛主席很快复电指示我们说:这是目前情况下的正确方针,要我们在情况紧急时独立处置,不要请示。毛主席作为杰出军事统帅的优良作风,保证了粟裕同志在紧张激烈的大兵团交战之中,出色地履行自己的职权,先破开封,调动了敌人,但因邱清泉兵团十分狡猾,沿旧黄河堤增援开封,使我军不便割歼,遂又考虑改变决心,中央军委、毛主席也曾提醒我们,区寿年兵团同我军作战经验较少。粟裕同志当机立断,报告中央军委和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同志,建议在运动中歼灭区寿年兵团,得到中央军委批准,遂指挥部队采取分进合击的方法,在中原野战军和中原军区部队的大力协同下,先后围歼了区寿年兵团主力,重创了黄百韬兵团一部,取得了豫东战役歼敌9万余人的重大胜利。
豫东战役的胜利,是南线我军战略进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加快了我军战略进攻的胜利进程,为顺利转入战略决战创造了良好条件。按照中央军委、毛主席规定的新的战略任务,进一步筹划在长江以北地区大量歼敌,最终实现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问题,我们华东野战军在粟裕同志领导下,继续进行渡江的准备工作。我攻城部队一举攻克有守敌10万的坚固设防大城市济南,使山东解放区和华北解放区连成一片,为我们进行更大规模的歼灭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在济南战役即将结束之际,粟裕同志立即提出我军下一个战役目标是南下徐州。一是经徐州以东地区,在海州、连云港、两淮地区作战,即“小淮海”战役计划,其目的是削弱孤立徐州刘峙集团,调敌出援创造战机;打通苏北和山东的联系,取得新的“粮仓”,以支持和准备更大规模的作战;也便于从苏北南渡长江,完成毛主席交给我们的准备渡江的任务。二是经徐州以西地区,配合中原野战军逐次歼敌,将敌人打至江边各点固守,为我军渡江创造条件。后来,从徐州以东出两淮的淮海战役计划得到中央军委和毛主席批准,我华东野战军即于10月间挥师南下,并于11月6日按计划发起淮海战役。战役打响后,粟裕同志一面按照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原定作战部署,指挥部队合围由海州、连云港西撤的黄百韬兵团,同时阻击与钳制徐州东援之敌。一面密切注视全国战局发展对战场情况产生的重大影响,于11月7、8两日连续两电强调“截断徐敌陆上退路甚为必要。”建议我军于歼灭黄兵团之后,不再向两淮进攻,“而以主力转向徐固线进击,抑留敌人于徐州及其周围,尔后分别削弱与逐渐歼灭之”。提出或打孙元良兵团,或打黄维兵团为战役第二阶段的歼击目标。粟裕同志的建议为中央军委、毛主席所采纳。与此同时,毛主席对全国战略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了新的判断,于11月14日指出:“中国的军事形势现已进入一个新的转折点,即战争双方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人民解放军不但在质量上早已占了优势,而且在数量上现在也已经占有优势。”鉴于南线决战的条件已经成熟,毛主席于11月16日决定成立淮海前线总前委,小平同志为总前委书记,统一领导与指挥华东、中原两个野战军,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战役全胜。这样,原来的“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了,由徐州、淮安、淮阴改为海州、淮河,包括徐州、蚌埠地区。战略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淮海战场敌我双方战役布势的一系列调整,达成了抑留敌徐州集团于淮海地区并调动黄维兵团北上的目的,为我军扩大淮海战役规模,最终胜利完成南线战略决战奠定了基础。
淮海战役胜利后,我二野、三野百万大军兵临长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上海。渡江战役前夕,小平同志由陈毅同志陪同,来到蚌埠以南孙家圩子三野司令部,听取我们在粟裕同志赴济南治病前研究的关于当面敌情、渡江部署与作战方案的汇报。小平同志根据会议讨论意见,综合二野、三野当面情况,亲自起草了著名的京沪杭战役纲要。
我们按照纲要以及三野预定方案区分了四个兵团的作战任务。粟裕同志回来后,我把整个作战部署情况向他作了报告,并按照他的交待,根据京沪杭战役纲要确定的方针原则,拟制了部队渡江战役计划。当时我们分析,突破敌长江防线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主要是如何分割敌人,不让敌人退至沪、杭与浙赣线。粟裕同志特别强调要第9、第10兵团切断太湖南北走廊,使敌人不能有效地加强上海防御。在我军突破敌江防成功之际,粟裕同志立即要我与第10兵团叶飞同志取得联系,他命令第10兵团直插太湖以西宜兴、长兴地区,会同第9兵团部队围歼南逃之敌。第8兵团除以一部兵力担任南京守备外,主力参加太湖走廊会战。粟裕同志又告第7兵团不顾一切向纵深猛插,抢占钱塘江大桥,以便我军以后向福建进军。他告诉我:钱塘江大桥能过火车、汽车,非常重要,如果破坏了,严重影响我军下一步战略行动。我当时还是第一次听说一座桥梁既能通火车、又能通汽车。这座大桥后来被7兵团第21军先头部队在敌人准备炸桥时迅速夺取了。粟裕同志的这些判断与部署,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中央军委和总前委的统一部署,从4月20日起,粟裕同志指挥第三野战军在江苏江阴和安徽芜湖等地突破敌人江防,并迅速转入追击,一举解放南京和杭州,尔后根据中央军委、总前委指示,又组织了淞沪战役,解放了上海,标志着中国革命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从1948年春东南野战军组成,到我军渡过黄河寻歼敌新5军,鏖战豫东,到北上攻济打援,后又南下徐州,决战淮海,直至1949年春百万雄师过大江,其间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整个中国革命战争的形势发生了如此迅猛、天翻地覆的变化。
回想起来,粟裕同志的确为中国革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