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智谋凝笔底 功勋标千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2
第8版(书评)
专栏:

  智谋凝笔底 功勋标千秋
杨玉辰
一本装帧精美、颇有分量的新书摆在我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薄一波同志题写的六个金色的大字:“李达军事文选”。翻过扉页,是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的题词:“多智善谋功勋卓著”,紧接着是刘华清的题词:“李达同志是我军各级干部学习的好榜样”,张震的题词:“将军淡名利,风范当永存”。这些题词不仅加重了此书的政治分量,也是对此书主题和作者的精要介绍。如果再浏览一下卷首17个页码的李达的生平特别是军事活动的图片和墨迹,你就会感到前面的军委领导题词与后面的图片前呼后应,互辅互衬,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宋任穷在此书序言中指出:“这本文选总结了历史经验,为我军建设又提供了一部生动的教材”,又说,李达同志“在自己的著述里的很多方面反映了刘、邓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以及克敌制胜的军事辩证法”。这一概括是颇为科学的,精辟的。当我按照这个提示浏览了全书之后,才更加确认:此书既是一本形象的军事历史著作,又是生动的军事学术著作,更是严谨的军事哲学著作。
李达同志早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就在我军担任重要的领导工作,且大部分时间都没有离开“参谋长”这个岗位,就是在新中国建立后,他还担任过西南军区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副总参谋长。然而,人们赞誉他是“我军参谋工作的楷模”,则主要是因为他长期在“刘邓大军”工作,是辅佐刘伯承、邓小平的好参谋长。此书的大量文章,都是记录的一个参谋长的所见所闻,因此也是一部最真切最生动的历史。如红军时期的红二、六军团黔东会师,抗日时期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1942年春季的反“扫荡”,以及安阳战役、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宣陶战役、大别山的斗争、渡江作战等,都是我军历史上的显要事件,而本书作者李达同志依仗任参谋长的有利条件和惊人的记忆,以亲切、朴实、细腻的笔触,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有些作战总结虽然偏重说理,但字里行间仍不时有居高临下的鸟瞰式扫描,也有不乏轻松、幽默色彩的直叙神侃,这就使一部严肃的军事历史摆脱了单调、呆板,而显示出生动活泼和引人入胜的特色。
李达同志在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军事家的直接领导下前后工作了16年,这16年,正是军事斗争十分严峻复杂,我军战略战术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的年代。作为参谋长的李达,从刘邓身上学得不少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军事思想。此书中许多文章是对刘邓军事艺术的总结,其中自然也凝结着李达的心血。比如在《大别山四个回合的斗争》一文中,李达根据刘伯承的两次讲话,把大别山我军7个月的艰苦斗争归纳为四个回合,且每个回合都冠以准确的名称。第一个回合是:敌人追击,我们战略展开;第二个回合是:敌人合击与追击,我们突围与歼灭追击的敌人;第三个回合是:敌人重点“扫荡”,我们内线坚持反“扫荡”和在外线再展开,在友邻的平汉破击战役的配合下,粉碎敌人的重点“扫荡”;第四个回合是敌人反复“扫荡”,我们继续坚持繁殖游击战争,配合全军进行新式整军。这四个回合的概括,既从实际出发,又具有军事学术价值,刘邓指挥艺术的核心内容尽在其中,如果对刘邓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没有全面的理解和切身实践,是断然概括不出来的。李达的军事学术水平,集中体现在后期的一些军事论文中,如在《刘伯承指挥艺术的特色——机动》和《再论刘伯承指挥艺术的特色》中,把刘帅指挥中的“机动”——这一令蒋军高级将领莫测高深的军事艺术作了明确而全面的阐述,把过去一些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东西变为鲜明、科学、准确的东西,并上升为军事理论高度。文中明确指出,“机动的弱军战胜强敌之道”,“歼灭,是机动的本质”,“大踏步进退是机动的主要形式”等论断,在军事指挥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李达的文章虽没有一篇是专门讲军事哲学的,但其中许多文章可以当做军事哲学著作去读。在很多战斗总结、回忆录中,充满了军事辩证法,对敌与我、强与弱、进与退、局部与全局、主动与被动等矛盾的双方进行了辩证的分析。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哲学味很浓,读后甚觉有嚼头。
《李达军事文选》固然偏重于讲军事,而在军事历史、军事学术、军事哲学之外,尚有一个看不见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宝库,如能钻进去,打开它,将使你的身心都受益无穷。
(《李达军事文选》,解放军出版社出版)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