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宜将剩勇追穷寇”——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3
第1版(要闻)
专栏:

  “宜将剩勇追穷寇”
——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工作
本报评论员
自全国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以来,各地非常重视,迅速行动。各级党政领导抓得很紧,新闻、出版、文化、公安、工商、海关、邮电等部门措施得力,群众揭发踊跃,监督严密,及时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在“扫黄”“打非”的同时,诸如赌博、“三陪”、卖淫、嫖娼等社会丑恶现象也受到了有力的打击,这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又一成果。“扫黄”“打非”积累了经验,锻炼了队伍,形成了舆论,“制黄”、“贩黄”犯罪分子犹如“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工作发展态势很好。
这仅仅是个开端,后头还有长期、艰巨的任务。“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已有相当的规模,相当长的时间,要解决问题,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各地区特别是重点地区,切不可因为近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黄毒”有所收敛,就松一口气。紧一阵,松一阵,严一阵,宽一阵,将养虎遗患。“宜将剩勇追穷寇”。要继续加大打击的力度,穷追猛打,抽薪于釜底,禁毒于源头,从根本上采取措施,使“黄毒”难有抬头之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要务实,也要务虚。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使群众特别是涉世不深的青少年认识到“扫黄”“打非”关系到民族命运、国家前途,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现代化,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地方,都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必须有一个健康的环境,造就一代又一代健康的新人,否则,将一事无成。“扫黄”“打非”决不仅仅是查禁几本坏书、几盘坏录相带的事,也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而是全党的事,全社会的事。
当前,对“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活动的新动向,要有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警惕。要看到,有一些以“制黄”、“贩黄”为业的“书虫子”已经结成团伙,形成网络,有的还与境外势力勾结起来,形成非法编印发行集团。在强有力的打击下,有些地方的“制黄”、“贩黄”犯罪活动由公开而隐蔽,由集中而分散,伪装更加巧妙,手法更加狡猾。还要看到,有些非法出版活动除了贪婪的经济目的,还有复杂的政治背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扫黄”“打非”也是一场严肃的政治斗争。面对新动向,要有新办法,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研究,科学决策,果断行动,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在“扫黄”“打非”斗争中,要抓住重点,追根究底。首先要抓重点出版物,即那些内容淫秽、反动,有严重政治错误的出版物;要抓重点对象,即那些主犯、惯犯,特别是那些顶风作案的不法分子,要打团伙,破网络,端窝点;要抓印刷、发行这两个重点环节;要抓重点地区、重点案件。对“制黄”、“贩黄”和非法出版案件,只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就要坚决运用法律武器,从重从快惩处。该法办的就要法办,不能以罚代刑。对罪大恶极的首恶,必须严惩,决不手软。北京市前不久依法判处了一起案件,主犯顾介树被判处死刑,另一个主犯张军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这是对类似罪犯的震慑。河北省的白沟,“黄货”一度充斥市场。经过猛烈连续的打击,特别是对那些敢于卷土重来的犯罪分子狠杀“回马枪”,结果很快恢复了安定和繁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许多地方的经验表明,只要决心下定,措施过硬,就没有禁不往的“黄毒”。
“一手抓‘扫黄’,一手抓繁荣”,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方针。在“扫黄”“打非”工作中,要进一步贯彻这一方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精神产品重在繁荣。好作品繁荣起来,是对坏作品的自然淘汰。只要我们按照中央的部署,依靠人民群众,同心协力,一以贯之,就一定能够扫除阴霾,荡涤浊水,实现繁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