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漂泊四海落叶归根陈嘉庚安葬始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3
第8版(周末)
专栏:

  漂泊四海落叶归根
陈嘉庚安葬始末
刘为华
今年是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诞辰120周年。他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世人皆知。而他墓地的选择、棺木的来历和安葬经过却鲜为人知。最近,笔者采访了当年跟随他工作多年和参加安葬的工作人员,他们披露了许多内情。
现住厦门,从事殡葬工作30多年的退休工人吴火木回忆起当时的情景:1961年的6月,陈嘉庚病危,厦门市民政局领导接到市统战部通知,将陈先生存在家乡的棺木运往北京。殡葬管理所的8位同志从集美把棺材装上汽车,然后运到厦门火车站,小心翼翼地搬上火车。
陈嘉庚于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8月15日,首都各界在中山公园中山堂公祭嘉庚先生。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敬献了花圈,廖承志致悼词。当天,灵柩用专车启运陈嘉庚故乡——厦门集美时,周恩来、朱德等执绋。车经天津、济南、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时,当地政府、政协、侨务部门及归侨代表等均献花圈致敬。
吴火木同志说:“8月20日那天,天气非常炎热,大家在车站等候了3个多小时,当专车停靠在集美火车站后,我们10多位殡葬人员走进冷冻车箱,将灵柩抬下。灵柩运抵集美时,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界一万多人在车站接灵。灵柩运往墓地鳌园时,由32位穿黑衣、黑裤和黑球鞋的殡葬人员扛着,走在最前面的是大鼓队。安葬仪式在嘉庚先生已建的墓前举行。次日,福建省和厦门市各界人士和归国华侨等1000多人在厦门工人文化宫举行追悼大会。”
当问到陈嘉庚为何选鳌园作墓地时?曾担任陈先生警卫员的林和成老人说:我1953年底直到先生逝世,一直担任他的警卫工作。鳌园原是一个小半岛,上岛要走一段沙滩,岛上有个小破庙,名叫“鳌王宫”,所以叫“鳌园”。1950年陈先生开始兴建鳌园,前后历时10年,占地面积8990平方米。园内的设计、所有雕刻图案都是他亲自从画册上精心挑选的。现在鳌园由门廊、集美解放纪念碑和陈嘉庚陵墓三部分组成。走进园门,有一条50米的长廊,两厢墙上镌刻着40幅历史故事人物青石浮雕。园中央矗立着“集美解放纪念碑”,正面是毛主席的题词。背面是嘉庚先生用3个月时间自撰自写的碑文,共284字。整个纪念碑高28.6米,通体以花岗岩建成。鳌园的石刻有浮雕和题字等,共1000多幅。刚开始,陈先生没打算在鳌园建墓,但他为自己选墓地几年都没找到合适的地方。1955年左右,一位建鳌园的石匠看到园内有块大石头,一直伸到海底,便向先生建议,坟墓设在这里不错。陈嘉庚看后挺满意,于是决定了自己的安身地。为了将纪念碑与墓地分开,故在墓和碑之间建了一道石雕墙。坟墓的造型等全是陈先生亲自设计的。他根据棺材大小,叫石匠在大石板上用石头垒起,建成墓穴,并留有排水沟和一个小孔,用于排水。用寿龟模型做坟墓是长寿的意思。墓的龟壳是用青石反复磨后才那么光滑,墓碑正朝南。原碑文是竖式的,只写了“陈公嘉庚墓”5个字。陈先生死后,灵柩安放墓穴,水泥拌糯米将棺盖抹紧,然后并列盖了七块条石,条石上又用水泥拌糯米抹住,顶盖用13块水磨青斗石龟片拼镶而成,墓的左、右、后三面以青石屏壁为障,其上有15幅陈嘉庚先生一生重要经历的浮雕图像,墓前的祭亭和墓后的照壁均以青石砌制,雅朴庄重。墓侧有一副对联,是嘉庚先生1949年5月归国前夕,新加坡福建会馆饯别时赠送的:“全公谊私情送先生归舟万里,论勋劳物望是中外在野一人。”写得贴切动人。坟墓建得非常牢固。如今,有人谣传建墓时留有机关,只要一按机关,龟壳就会自动移开,这纯属无稽之谈。安葬时,碑文才改成横式的,写成“陈嘉庚墓”,并注明生卒年(1874—1961)。根据周总理指示,在墓碑的上方并列刻上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四个头衔。整个碑文,除阿拉伯数字外,全是鎏金隶书文字。陈嘉庚墓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棺木从何而来?曾与嘉庚先生交际颇深,今年70岁的陈永定同志说:1950年厦门大学扩建,当时,我担任厦门大学建筑部主任。1952年夏天,有几个工友向我反映,在胡里山炮台前方海面隐约发现一些漂浮物。我说:“是不是破船?”他们说不可能。那时,沿海一带部队驻守,不是随便能进得去的,我就跟部队联系。潮水退后,我上前一看,有七八根4—5米的大木头,还有些桶装水泥。于是,我决定晚上将木头弄起来。部队要求:晚上弄可以,但一定不能点灯。我和十几个工友带着几根粗麻绳,趁着微弱的月光去打捞木头。等到涨潮时,借助潮水力量,将木头全部拉到岸边。然后运到厦门大学建筑部存放。
过了一段时间,陈嘉庚先生来学校时,我向他反映了此事。他看了木头后说:“这些东西是我以前(大约30年前)从新加坡用船运来建厦门大学的,到厦门时船沉了。”陈先生要我将那些木头运到集美。当时,集美正在建游泳池,陈先生叫人将一部分木头做了游泳池的跳板,两根木头做了棺材。这种木头,厦门叫“乌心石”,非常坚固,据说产于印度尼西亚。
陈嘉庚先生建鳌园时,请毛主席为纪念碑题词,信用一只大信封装着。毛主席欣然题写了“集美解放纪念碑”几个苍劲大字,并用原信封翻过来粘好寄给嘉庚先生。陈先生收到题词后很感激。他说:“主席真勤俭!”在嘉庚先生弥留之际,周总理对他身边的亲人说:国家将为陈嘉庚先生做最好的棺材,逝世后安葬八宝山。他的亲人告诉总理,棺材及坟墓陈先生已做好。
陈嘉庚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1913年1月27日,他在家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陆续增办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设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等公用机构,统称集美学校。1921年他创办了厦门大学。陈先生倾资兴学,奋斗终生,所培养的人才遍布国内外。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华侨捐资兴学蔚然成风。“文革”期间,鳌园内有些石雕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有关单位进行了修缮,仅1991年,集美学校委员会就投资70多万元,把鳌园290多幅水泥雕改为青石雕。近10年来,有近1000万人次瞻仰过陈嘉庚先生墓。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