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搬开“拦路虎”——铁道部十八局职工贯通岐岭隧道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4
第2版(经济)
专栏:

  搬开“拦路虎”
——铁道部十八局职工贯通岐岭隧道纪实
王锦鹄姜书范龚清
10月14日18时50分,赣南岐岭腹地一声炮响,被称为京九铁路难中之难、重中之重的岐岭隧道胜利贯通。这个时间比铁道部“京九办”下达的计划提前了45天,平均月成洞133.3米,最高月成洞172米,创造了我国铁路隧道建设史上的奇迹。    迎难而上再展雄风
岐岭隧道位于江西省信丰县和南康县交界处,全长2536米。此段地质复杂,泥岩、泥质砂岩、粉砂岩、页岩、粉砂岩互层等比比皆是,Ⅰ、Ⅱ类软弱围岩占70%多,而且隧道从两座水库中间穿过,水面比洞底高出32米,涌水量大,断层密布,塌方频繁,施工难度很大。在京九全线126座隧道中,被推上重点难点工程之首,成为京九铁路的咽喉工程。
岐岭成为国内外关注热点。西方传媒曾称:“中国京九将在岐岭受阻,1995年建成无望。”铁十八局原来只承担津霸联络线的施工任务。当得悉岐岭隧道工程遇到困难时,这支当年在引滦济津工程中屡建功勋,被誉为“大山腹中的尖刀”的队伍主动请战,承担了出口2000米的施工任务,占整个隧道工程量的4/5。去年10月,项目施工指挥长张明泉和副书记何定新、总工秘永和等率领十八局三处千余精兵强将,立下“强攻岐岭,再展引滦济津雄风”的豪迈誓言,离开河北涿州,挥师南下,打响了贯通岐岭隧道的攻坚战。
    科学施工攻克难关
为了保证工期,早日贯通岐岭隧道,建设指挥部配置了现代化施工机械设备,狠抓机械配套和工序衔接,创造出了月掘进168米的好成绩。
岐岭隧道石质变化无穷,有时再先进的设备也派不上用场。职工们依靠科学技术,攻克了一道又一道难关。隧道出口设计上有100米的明洞,洞底距地面15米多,开挖宽度11米,整个断面上半部是黄泥,下半部则是各种各样破碎的岩层,有溶洞群、流沙、暗沟等,地面两侧是稻田和养鱼池,开挖时渗水如注,明洞成了积水坑。打眼时,风枪一震动,泥土就哗哗地塌下来,多次埋住风枪和砸坏拱架。为了抢修明洞,职工们稳扎稳打,开挖一米衬砌一米,像蚂蚁啃骨头似地向前推进。100米明洞挖完后,隧道正洞又遇上50米的特浅埋,埋深最浅的仅有3.5米,最深的也只有11米,加上石质均为砂岩、页岩、黄土层,还有地下水。他们成立了以隧道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组,经过反复研究,多次试验,制定出了“打护拱稳定边仰坡,大管棚超前支护、双液注浆加固主体,重型井点降水”的施工方案,有效地制服了特浅埋坍塌,顺利地通过了“不成洞地段”。
    身在岐岭情系京九
在岐岭隧道施工中,职工人人都积极为京九早日建成作奉献。局施工科技处处长康秀江,不顾自己患有高血压和脑血管硬化,一直吃住在工地组织科技攻关,分析石质,查找资料,制定方案。由于劳累过度,他终于病倒,被送进医院,至今还未出院。人虽在医院,他仍然用电话“遥控”,出谋划策。他是岐岭隧道攻破地质难关的功臣。
一队青年工人杨顺银,在隧道立花拱架挂网时,被突然掉下来的石头砸破了头,鲜血直流,他被送进医院缝了三针,可第三天他就偷偷地跑出了医院,又回到工地投入了施工。980C装载机司机杨秀坤,负责一号支洞的装渣任务,一人顶两个人的班,每天坐在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的驾驶室里,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身上整天是湿漉漉的,臀部长了褥疮。
为了早日贯通岐岭隧道,搬开“拦路虎”,职工们说:“洞子不通不休假,洞子不通不回家”。全处有300多人推迟了假期,有100多人一年多没回家,加班加点3.5万多小时。指挥长张明泉自从上岐岭隧道一年多没有休过一天正常假。
就是这样,铁十八局三处的职工们以他们对京九事业的忠诚,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汗水,仅用一年时间,战胜无数次塌方、涌水、泥石流、断层等重重困难,终于攻克了岐岭隧道这座重点难点工程,为京九铁路的提前铺通扫平了障碍。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