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剪不断的中国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03-07
第8版(副刊)
专栏:

  剪不断的中国结
张锲
窗外飞着大雪。四顾一派混沌。城市里远远近近的灯光,都迷失在飞舞的雪花之中。半个月来,我抓紧每一个空隙,一直在读《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大系》。今夜总算把这厚厚的一摞书读完了。掩卷默想,万千思绪,集结心头。我想从中理出一条主线,脑海里突然跳出三个字:中国结。
这套丛书是由冰心、萧乾和林海音先生作为顾问编选出来的。它的顺利出版,本身就体现了海峡两岸作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去年11月16日,林海音先生应中国现代文学馆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邀请,特地从台湾赶到北京,在文采阁主持了丛书的首发式。那天,她在北京的旧友新知,一齐聚集在文采阁的大厅内。室外是寒风瑟瑟,冷雨潇潇;室内则是欢声笑语,春意融融。林海音先生祖籍台湾苗栗,五岁时随父母迁居北京,在北京度过了她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直到1948年底,才又返回台湾。其后40余年,她一直活跃在台湾的文坛,但她还一直眷恋着自己的第二个故乡。她的代表作之一《城南旧事》,就是一个明证。我一边听着林海音先生充满激情的发言,一边回想着电影《城南旧事》里的一个个生动的画面。在那些画面里,始终萦绕着一种包括乡情、亲情、友情等多种复杂情绪在内的巨大情结,其中最为强烈的,即是中国结。
收集在这套丛书里的作家,多数是从大陆迁居台湾的。即使是台湾本土出生的作家,也都把大陆当作母体,无论他们去到哪里,总觉得自己的根仍然在中国大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被人为地分割了开来,他们的乡情便更多地表现为乡思和乡愁。这种刻骨镂心的感情,诗人余光中先生做了淋漓尽致的叙述,他在短诗《乡愁》里这样说:“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些发自内心深处又经过精巧的艺术构思的诗句,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读后不能不长久地咀嚼回味,产生无穷的感慨。
我从这些台湾作家的作品里,更联想到散居在世界各地的其他一些华人作家。在他们的作品里,也都时时、处处流露出对于故国、故乡、故土的风物人情的欲说还休、欲罢不能的情怀,这种几乎成为世界上所有华人作家共同特色的情结,归纳起来,也是中国结。
在地球这个大家庭里,有1/5以上的人口是华人。他们有着共同的肤色,使用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字,从他们出生那天起,他们的父母和父母的父母,就把从祖祖辈辈一代代传下来的许多文化传统用不同的方式又传给了他们。因此,他们的中国结,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不管他们今天生活在地球的哪个方位,也不管他们今天的职业、信仰和处境如何,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千丝万缕共同的东西。这是因为:长江、长城、黄河、黄山是他们共同的,屈原、李白、杜甫、陆游是他们共同的,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是他们共同的,炎黄二帝还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些历史上难以尽说的人物,也是他们共同的。包括我们这个伟大民族在思想、性格和心理上的各种长处和短处,他们也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这些东西,有些是有形的,有些是无形的。不论有形或无形,都是使他们所以能长久紧密联结在一起的一些重要因素。
1991年冬天,我去美国访问。在纽约和旧金山,见到两位著名华人女作家於梨华和陈若曦。她们两人,都已在美国定居多年,不仅事业有所成,物质生活上也已建立了相当基础。居有屋,出有车,旅游有余钱。但她们仍然心系祖国,每每谈及远隔万里之外的乡土风物人情,仍不觉有动于中而形诸于外。用於梨华教授的话说:“我来美国快40年了,单在纽约州立大学就教了30年书,还和一位当过大学校长的美国人结了婚,但我始终还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如果说,我也有根的话,我的根仍然留在中国大陆那块生身的热土上。”
由于工作上的原因,近年来我曾经接触过不少定居在香港、澳门和东南亚的爱国人士。现在已经在海内外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华文学基金会,就是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去年4月才在香港去世的新加坡籍华人庄重文博士,就是其中的一位。他祖籍福建惠安,年轻时曾在陈嘉庚先生创办的厦门集美航海学校求学,以后只身漂渡南洋,历尽千辛万苦,在海外奋斗了几十年,连任过三届香港中华厂商联合会会长,为香港的繁荣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也为他所创办的庄士集团公司积累了亿万财富。但他却不贪图个人享受,长期热心于支持国内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由他捐资设立的旨在扶植和培养我国中青年作家的“庄重文文学奖”,已经连续颁发了六届,有上百名青年作家得过奖。他在生前,不止一次地说过:“这个奖,我活着要办下去。我死了,也要由我的儿子他们接着办下去。”
香港爱国人士简文乐先生是汉字BP机的创造者,香港冠军科技集团公司的总裁。他今年才只47岁,平时不嗜烟酒,素食简服,却从自己的劳动所得中拿出一笔巨款,作为“华夏文学奖”的创办经费,使得这个华人世界的文学大奖,终于有了可靠的经济基础。他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说到底,也还是那个中国结!
中国结,这个萦绕在世界华人心头、流动在世界华人血液之中的情结,是高山大海无法隔绝、任何强大的力量也不能分割的一种剪不断、撕不开、推不走、拂不去的情愫。它将与华人的生命同在,与世界同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