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善读”杂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5
第8版(副刊)
专栏:金台随感

  “善读”杂谈
高传明
西汉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何谓“善读”呢?所谓“善读”,首先读书要有所选择,选择内容健康的书来读,也就是“有关家国书常读”。柯南道尔说:“人的头脑像一个阁楼,要有选择地把东西放进去。”读书如择友,宜少且宜精。那些专门编造“英雄美人”、“拳头枕头”之类的书,不宜读;如果一定需要读,也只能读那么一两本,知道这类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就够了,决不可太“投入”。因为“书犹药也”,有一类武打凶杀、色情艳遇的书,犹如砒霜、鸦片,若大量吸收,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特大,其后果有如饮鸩止渴。因此,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我们说:“对黄色读物你要畏之如火。”美国小说家菲尔丁说:“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其实,坏书比不好的朋友更坏,因为它不会悔改。而好书是今天也是永远的好朋友,所以我们要选择好书来读。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呈上升趋势,犯罪情节荒唐离奇,作案手段如出一辙,能说与那些诲盗诲淫的精神产品(包括黄色图书、黄色录像、黄色影视片等)没有关系么?
其次,善读要讲究方法。在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一旦选中了自己爱读的好书,那就要下苦功去读。自古及今,读书的方法很多,我觉得初读一本书,不妨像陶渊明那样:“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过,陶令说的前后两句话,不能割裂,一定要联系起来看,才能体会到他这种读书方法的好处。我们初读一本书,真正能像陶渊明那样领会到书中的真意,那就很有所得了。而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是告诉我们读书不要钻牛角尖,不要死抠住一词一句不放,而要认真思考,把握全局,了解大意,领会精神实质;绝不是说不要把书读懂,恰恰相反,正是为了更好地消化、理解、吸收,把书真正读懂,让书真正能起到“医愚”的作用。所以,陶令的读书方法也是一种“善读”。“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苏轼这两句诗与陶潜那两句话,可谓互相发明,相得益彰,交互阐明了博览与精读的关系。中外古今的书籍,已非汗牛充栋这个成语可喻,即便是自己看中的好书,也不可能本本精读,多数只能浏览;只有那些跟自己关系特别密切的书或十分重要的书,如经典著作、有关的业务书籍和学生读的教科书,那就必须精读,甚至反复阅读,“熟读深思”,有的还要背诵默写,仅仅“会意”就不行了。
现在大家都忙,读书的时间不很多,不少人都是挤时间读书。为了提高阅读的速度,养成默读的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我以为那些艺术性强的特别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妨还是以朗读(或低诵)为宜。有人说,读书、读书,就是要读。因为朗读是一个良好的气功锻炼过程,跌宕起伏的节奏、徐疾低昂的语调,配合朗读者的深呼吸运动,俯而读,仰而思,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交替,刚柔相济,潜移默化,情思绵绵,无形中可稳定人们的情绪,调节人们的精神,陶冶人们的情操。所谓“涵咏工夫兴味长”,大概说的就是朗读达到的这种境界吧。
由此看来,书这味“药”,“善读”不仅可以“医愚”,而且可以强身保健——医病。若是不善读呢?那就不言而喻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