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托起明天的太阳——阿里军分区且坎边防连为藏族青少年办学纪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6
第3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拥军优属拥政爱民

  托起明天的太阳
——阿里军分区且坎边防连为藏族青少年办学纪事
白战胜王贾鲍
在被称为“世界屋脊之屋脊”的阿里高原,驻扎着一支名叫且坎边防连的先进集体。80年代,这个边防连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起了一所“爱民小学”。经过10年努力,小学越办越红火,被当地群众称为一朵盛开的冰峰雪莲。
且坎边防连驻守在冈底斯山群峰之中的甲岗乡境内。甲岗,意思是很冷的地方。这里平均海拔4500多米,但那一座座大山和草场上肥壮的牛羊,似乎告诉人们,这里是一个富裕之乡。80年代中期,所在的日土县属全国的首富县,人均年收入达2000元。然而,全乡370多人,能识文断字的还不足20人。7至14岁的56名适龄儿童,除了两名到县小学读书,其余的都闲散在牧场上和家里。此情此景,驻地的且坎边防连官兵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1984年仲夏的一个晚上,从西北民族学院毕业的副指导员拉新元和连队其他领导又谈到了这个话题。忽然间,拉新元脑海中闪出一个念头:办学!对呀,何不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把闲散的孩子召集起来,办一所学校呢?
政委彭国祥和政治部副主任肖旺堆看到且坎边防连的办学报告,十分高兴,指示政治部有关业务部门马上批复:迅速拿出具体办学方案,一定要把学校办好。
经过多方努力,阿里地区答应拿出部分资金为学生购买床、被、衣物等生活用品,军分区负责维修校舍,委派拉新元和一名藏族战士扎西平担任教员。当一切准备妥当后,学生来源却成了一大问题。当地牧民认为,孩子在家放牛羊能为家庭多增收入,只要钱多了,生活好了就是最大的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拉新元和连队翻译次仁塔巴骑着马挨家挨户地做工作。一面带上罐头、大米、面粉等作为礼物送给牧民,以示诚意;一面从旧社会三大领主压迫农奴到新社会牧民当家作主的事实,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终于,有16名适龄儿童报到了。朗朗的读书声在青梨地(学校地名)上空荡起,为此而辛勤努力的连队官兵幸福地笑了。
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学生少,心不稳。部分家长农忙时骑着马把学生接走,待闲一点,又送回来。就这样,能保持五六个学生上课就很不容易了。缺课的学生只有靠教员骑马去牧场补课。每周每个教员外出补课至少1至2次,有时达4次之多。
随着经济发展,牧民的家用电器、摩托车、汽车等逐渐增多,但因为没有文化看不懂说明书,不懂得最基本的操作规程,经常造成不应有的损失和事故。招生、招工、招干等许多现实问题,也使牧民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1991年开始,许多群众找到连队干部强烈要求继续办学校,连队再次专门召开支委会,向军分区递上了办学报告。
原政治部副主任、现军分区副司令员仁多吉在党委会上说:“且坎边防连这次恢复爱民小学,有两个明显的特点。第一,群众觉悟了,有了基础,能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第二,办学的经验丰富了。我看可行。”就这样,在短短的几天内,军分区为小学送去了木床、被褥、炊具、燃料等物资。且坎边防连的干部战士在连长廉恒久的带领下,自己动手,维修校舍、粉刷房屋、修整门窗、搭炉灶、安床铺;日土县教育部门也送来了课桌。一个干净、整洁的小学又一次正式诞生了。
在学校,笔者听说单增才卓和扎桑这两名小学四年级学生,1972年出生,今年已经22周岁了。教员说,她俩还是1984年办学初的“元老”呢。出于好奇,我问她们:“你们22岁才上四年级,不觉得有什么不好吗?”出乎意外地,单增才卓回答:“不怕,30岁我也得上。”我为这两个执著、勇敢的姑娘长叹了一口气,再也不担心她们中途退学了。
在西藏群众中流传着《明天的太阳》这支歌,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昨天的太阳属于昨天,明天的日子要有一个新的姿颜。”且坎边防连的官兵们不正是为了甲岗乡人民的明天有一个新的姿颜,而用自己的双手托起那一轮火红的太阳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