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登山临水看什么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6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苑杂咀

  登山临水看什么
自牧
十月秋光好,有幸登武当。在山腰遇到的登山者多为妇女,年纪最长者已78岁,还有被人搀扶的小脚盲眼老婆婆。问籍贯,多为河南人。登山干什么?到金顶才明白:来磕头烧香。可人太多了,弯腰下跪时大家磕头碰脑。天师真有眼,怕都辨不清阿婆是谁。烧香的地方像个炼钢炉门,只见香纸一包一包扔进去,烈焰飞腾。这两件大事干完,赶快下山,不然就得赶夜路了。
如今兴起旅游热。老百姓也有时间、凑盘缠看看名山大川、古刹溶洞。可是,许多旅游景点热衷于重塑鬼神像,大卖香烛纸钱,对景点的介绍却缺乏科学内容和历史事实。导游所讲,多为子虚乌有的传说、荒诞不经的鬼神故事。传说不是不可以讲,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年年、月月、日日净讲这些,而把科学知识和历史的真实抛在一边。
一次游北方的一座溶洞,不禁为洞中千姿百态的钟乳石所吸引,极想知道它们的成因与历史变迁。导游小姐却不断在耳边聒噪:这根石柱是孙悟空的定海神针,那块石头是唐三藏的白马,前边屏风挡着龙女的卧床……讲得俗不可耐,让人不胜其烦。好不容易她停了嘴,问她此洞形成的年代,洞中水从何来,钟乳石与南方有什么区别,竟一句也答不上来,令人游兴索然。
如果走的地方多一些,你也会发现,但凡有名的山、水、洞、庙,多的是烧香、磕头、算命。可怜迢迢费登临,不问人事问鬼神。
比较之下,开展文明旅游的地方则让游客大有收获。笔者去承德避暑山庄,问及清朝何以修这么多庙?答曰:康熙皇帝在1691年发表了一道不修长城的上谕,说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长城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康熙和他的后辈不修长城修庙宇,以怀柔结好蒙古、维吾尔、西藏各部贵族,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这个解释给人多少启发!笔者曾去神农架,了解到这里是由神农搭架采药得名。而在神农架自然博物馆,看到四种草药,名字特别吸引人:文王一枝笔(清热)、七叶一枝花(解蛇毒)、江边一碗水(治跌打风湿)、头顶一颗珠(去头痛)。咀嚼再三,更加深了对神农架的了解与崇敬。
历史在进步。有机会游览祖国的种种自然、人文景观,是一件好事。作为游客,登山临水,把千古传说化为笑谈的同时,也需要多问问有关地貌变迁、历史事件、工物农事、人情风尚,增加一点常识,才不枉一行。景点的管理、导游,也要多学习、上档次,尽量开展一些科学、文明的项目和活动,引导客人作高雅的旅游,而不仅仅是博人一笑、取人钱财。不知此议当否?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