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3阅读
  • 0回复

以开放的胸怀弘扬本土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6
第11版(文化)
专栏:文化探访录

  以开放的胸怀弘扬本土文化
记者: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势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作为人类共同财富的文化成果,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如何把对外开放与弘扬本土文化结合起来?
庞朴:任何文化都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两种属性。西方文化带有西方的民族性,光看到它的时代性是不够的。李约瑟举过一个例子:设计齿轮,中国人喜欢让它平着转,西方人喜欢让它立着转。平着转还是立着转,在科学上并无优劣之分,纯粹是一种美学趣味。你看,在似乎最不带人文色彩的地方都存在着人文习惯的差异,何况其他?再如民法,可不可能制定出一部纯粹的抽象地规范人与人关系的法律?不可能,人文的东西甩不掉。有的国家父亲替儿子窝藏赃物不算犯法,反映了东方式父为子隐的伦理观念。
民族性这东西很厉害。“国学热”已经研究的或者说应该研究的,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很难说它是优点还是缺点,只能说是特点。要研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人际关系、道德情操、美学感受、思维方法、非宗教的宗教情绪,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人只成为中国人的东西。“五四”大师以为这些东西一天就能抛掉。其实,连东南亚的华人身上还是有这些东西,不可能抛掉。研究传统,找到这个根,只会使现代化建立在更理想的、更符合国情的基础上,不会成为障碍。
王焱:国际经济交往的频繁,往往促进民族文化的自觉。我们对本民族学术文化体认的深度,决定我们对西方学术文化理解的深度。一个连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也不能继承的民族,更遑论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
朱正琳:这个问题不能笼统言之。从科学技术这一方面看,从方法到成果都已为人类所共有,不能再看作西方一家的文化了。从人文学科方面来看,现在有一种本土化的学术运动在兴起,主要发生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领域。非西方国家的学者发现西方学说的研究对象与本土研究对象不同,从而导致西方的研究方法也并不完全适用于本土研究。也就是说,其方法不具有自然科学方法所具有的那种普遍性。但是,本土化运动的学者的成果最终仍会与西方创建的知识体系合一,使社会科学也逐渐像自然科学一样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那么,所谓强调本民族文化的特殊价值究竟指的是哪些方面呢?显然只剩下价值观这一个方面了,也就是本民族对是非善恶的独特理解。但就从这一方面来说,互相也不是没有影响的。在不断地交往、不断地冲突的过程中,各民族的价值观也会互相有所融合,形成一些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价值。从这几方面看,过于僵硬地强调自身的特殊性并无必要。不过,由于普遍价值应该在平等的交往中形成,而非由一方强加给另一方,意识到本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便具有两重意义:一是在交往中明白自己的独立立场和要求何在,二是在生活方式的选择上可以更为明智一些。
记者:我们提倡的爱国主义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中国文化从来就有一种博大平和的胸怀。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庞朴:目前,世界上的有些地方民族主义势力有抬头的趋势。在历史上,日本的极端民族主义曾经演变为军国主义。中国的情况好像不是这样,从来就没有西方那种可以称作种族主义的民族主义。从《春秋·公羊传》开始,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之辨就不是血缘、种族的概念,也不是地域、政治的概念,而是一个文化问题、文明程度问题。讲文明的是华,不讲文明的就是夷。韩愈《原道》一文谈道:“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康有为注《论语·子罕》时指出:“夷狄而有德,则中国之;中国而无德,则夷狄之。”这是一种很可贵的理性早熟。汪晖:社会认同仅仅靠民族主义是很有危险性的,还有其他的整合资源,如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平等的自由的思想,这些对现代人的世界观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国社会仍然要往前走,对自己的文化总得还有点变革的动力,而动力是从比较中得来的。(附图片)
朱正琳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