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阅读
  • 0回复

再谈“名人效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6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经济茶座

  再谈“名人效应”
杨晓升
去年,《人民日报》“经济生活版”曾刊载了一篇言论《名人效应漫谈》,在社会上反响强烈。时隔一年后的今天,我们旧话重提,再谈谈名人效应。
应该说,利用名人效应推销自家产品,早已成为商家营销中的惯用手段。从国外的刘易斯、麦当娜到国内的巩俐、李宁等,他们的成名之日便成为众商家趋之若鹜之时。实践也证明,名人推销商品常常是屡屡见效。
然而,利用名人不是唯一手段,过分注重名人效应,未必高明。
近一段时间来,人们关注着报端上广东中山理科虫草王与马家军之间互致公开信一事,尽管当事者之间孰是孰非眼下还难见公断,但无论如何,原先的合作者瞬间反目成仇,扬言要对簿公堂,恐怕不是当事者双方当初所愿意看到的。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是中国的一句俗语,不妨回头设想一下,理科虫草王当初不选择与马家军合作,或推而广之,企业推销产品时不选择打“名人牌”,行不行呢?
当然行。因为不打“名人牌”却出名牌产品的实例远比借名人出名牌产品的实例要多得多。远的不说,就说咱中国的名烟名酒,有哪几家是靠打“名人牌”出名?
南方有家企业甚至高举反对以名人效应推销产品的大旗。他们之所以如此,缘于今年9月以来,他们的产品大规模推向市场之后,许许多多的经销商总误认为其产品与“马家军”有联系。为正视听,他们公开在报端郑重声明:“本公司不以名人推销产品,主张以真材实料优良品质取悦于消费者。”为了保证产品质量,该企业投资数千万元建成了自己的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实实在在地对从原材料开始到成品出厂的整个过程的严格质量控制。
借助“名人效应”宣传产品虽无可非议,但“名人”并不等于产品“优质”。不少事实已经证明,有名人做广告不等于就一定能赢得市场。关键要看产品质量是否能经得起消费者长时间的检验。
时下,名人充斥于各种广告之中,尤其名人之脸频频在电视屏幕上“曝光”,我们的消费者在购买相应的商品时,应多一份理智、少一份“追星族”式的消费冲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