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阅读
  • 0回复

小议盆地出人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6
第9版(经济生活)
专栏:旅游杂侃

  小议盆地出人才
艾丰
四川被称为“天府之国”,可能主要指的是川西平原。这一带真所谓是“人杰地灵”。就在今天的乐山市所属的范围内,在古代、近代、现代都出过伟大的人物。郭沫若是乐山人,现在建有沫若纪念馆。这是现代人。这里的眉山县,则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
当我游览三苏祠——在三苏故居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公园——的时候,我努力思考的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这里为什么能够出如此伟大的人物?
山川秀丽,是一条;物产富足,是一条。但都还觉得不足以说服人。于是和四川的同志议论起这件事。他们说到了“盆地意识”的问题。
对“盆地意识”,我不知道权威的解释是什么?从直接的意义上,它只是说,四川是一个盆地,周围有山与他地阻隔,于是这里便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从一定的意义上,我是很同意这种看法的。盆地形成的阻隔,的确造成了封闭。由于封闭造成了一定的压抑。又由于压抑造成了一定的势能,这是一种“冲将出去”的势能。这种势能又集中反映在少数优秀分子的身上。他们首先不安于死守在盆地之中,他们冲出去,去见大的世面。待到真地冲出去之后,果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这种强烈的对比,大的反差,给他们的思想以猛烈的冲击,切实的比较,深刻的感受,这样就使他们有可能产生种种新奇的思想和创造的思维。该珍惜的他们会更珍惜,该抛弃的他们会更坚决,该奋斗的他们会更努力,人才就这样造就出来了。
记得,前些年,曾经有人才专家,根据他们对有成就人才的统计,提出这样的看法:一直在农村的人成材的较少;一直在城市里的人成材也较少;小的时候在农村,长大之后到城市,成材的人较多。如果这个概率确实存在的话,我想其中的原因也和“盆地意识”造成的势能和形成的反差有类似的地方。
人的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看他思想的“跨度”。而思想的跨度又往往和经历的“大跨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都是想成材的。我想,不妨从这里获得一些启示,直面人生的起伏、坎坷,以至追求在“大反差”中获得“冶炼”与“升华”。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