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阅读
  • 0回复

壶关绿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8
第2版(农村经济)
专栏:

  壶关绿色
本报记者王艾生安洋
    走进壶关,你就走进了绿色世界
山是绿的,梁是绿的,峁是绿的,沟壑川路是绿的,田野庭院是绿的,绿色无处不有,绿色无所不在。
眼前是由五座海拔1600米的山头组成的高山寨,连绵6000多亩地的山岭,被郁郁葱葱的松柏捂盖得严严实实。
这是整个盘踞在一面坡上的北大安林场,山顶是2800亩的油松树,山腰是200亩山楂园,腰下是400亩苹果园,坡底是100多亩刺槐和杨树。举目四望,不同的绿色层次分明,绿波起伏。凭着这片绿色,800多人口的北大安村,去年人均林果收入1040元。在壶关,靠绿色生存致富成为农民的基本选择。
麻巷沟曾是沿路3乡8村人的“流血沟”,每年水土流失高达20万立方米,而眼前,40华里的沟里全部是根系发达的刺槐树,做到“暴雨流清河,大雨流小河,小雨不流河”。在壶关,所有这样的沟,都被绿色治理得血肉饱满。
3000亩的干石山,沉重地压在盖家川村的头顶上,且都是向阳的坡,“干石阳坡栽活树,除非太阳迷了路”,可这个村偏偏出了农民王五全,半辈子的钻研劲儿,硬是让油松在干石阳坡上扎下根。如今,5年前栽下的树,已把这3000亩的干石山变成“几千人藏进去看不见影”的森林。在壶关,干石山面积占到33%,全县农民采用王五全的办法,愣是把它变成绿松山。
爬上东井岭,俯视山下清晰可见壶关特色的“围山转”工程,围着山腰和山脚一圈又一圈地依次栽着核桃、红果、苹果、桃和梨,远看犹如一道彩虹挂在山间,在壶关,以栽植经济林为主的“围山转”工程,已遍布十几个乡镇。
在壶关,连墙上的各种宣传口号也是绿的:“人要文化,山要绿化”,“山区要想奔富路,少生娃娃多栽树”,“抓林业多栽树,忧国忧民好干部”,“小康之路哪里寻?人均一亩经济林”……
    历任书记,咬定青山不放松
其实,太行山上的壶关县原本与绿色无缘。101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荒山秃岭就占到70%以上,且大多是裸露着的石灰岩地形。直到1978年,全县残存下来的天然林木不到4万亩,严重的水土流失使这里的粮食亩产仅有145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只有48元。干山、秃岭、缺水、少地,壶关县发展的路子怎么走?壶关人的日子怎样过?
当时的县委书记张国泰如坐针毡,这位被壶关人认为“土得就没有个官样儿”的“父母官”,尽拣壶关县的山山沟沟跑,整整一个夏天,这位书记的布鞋磨破七八双,嘴唇上的水泡起了一层又一层,他终于给壶关指出一条艰难而又漫长的出路——植树造林。
1980年8月,年轻气旺的张维庆出任壶关县委书记,这位大学生出身的“戴眼镜的父母官”,深深敬佩前任的良苦用心,为了调动广大农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他亲手操作了一套集责、权、利为一体的利益机制,即“谁植树,谁所有,谁获益”,逐一发放“林木所有证”,同时,县委、县政府对在“一平二调”时期“调”去的个人树木,一一赔款。这一招的结果是,壶关县农村出现了2234家造林专业户,群众性的植树造林由组织行为变为自觉行动。
造林容易管护难。当6年前的小苗茁壮成材时,又一任县委书记聂庆保敏感地把依法护林放在第一位,他拉起一支800人的公安护林队活跃在每一个乡村,聂庆保本人一出城就戴上护林红袖章,经他亲自制止的盗树、毁苗事件就有6起。在这位执法如山、惜林如命的县委书记任职期间,24起毁林案件一一得到严肃处理,“铁腕聂庆保”使爱林、管林、护林成为壶关县男女老少的一致行为。
“见空就挖坑,有缝就插苗”,当植树造林已成壶关县人一种特殊的爱好时,新一任县委书记王虎林在科学营林上下开大功夫。1983年11月,他请省、地、县136人组成的林业规划队,在壶关蹲了10个月,对全县每个山头、每个区域、每条沟的绿化工程,作了详尽科学的规划,并建立完整的管理程序。从此,壶关县的植树造林由自觉行为变为科学行为,在王虎林“执政”的9年间,壶关大规模的工程造林成为主体,全县仅造林保存面积就高达37万亩。这时的壶关已满山绿色。
现任书记姚保维、县长籍先菊没有满足于已有的绿色成果,而是扎扎实实在条件最艰苦的20万亩空白点上实施补缺工程。与此同时,利用绿色资源,走生态经济致富的道路成为县委、县政府的头等大事。以经济林为主体的“围山转”工程又一次激起壶关人满腔热情,经济林在壶关两年猛增25万亩。
“认准的路走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17年来,绿色接力棒,在壶关一任又一任的县委书记、县长的手中不间歇地传递着,绿色接力赛,在壶关一届又一届的县委、县政府任期内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农民王五全,57年的记忆中全是栽树
历任县委和政府对壶关山山水水的挚诚之心,赢得壶关人民绿化家乡的一腔热忱。
王五全,这位普通得再无法普通的农民,57年的记忆中全是栽树,经过上百次、17年的试验,他硬是在一串又一串失败中实现终身的宿愿——干石山阳坡面上栽植油松,用他那套土办法,成活率稳定在85%以上。国内外一茬又一茬的林业专家到过壶关,面对着早被书本理论判为死刑的幻想在壶关的干石山上变为现实时,他们都不可思议地对这位干瘦的农民充满敬意。王五全被壶关人誉为“太行树圣”。
土池村有个老汉叫刘法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栽了1100亩树。为了护好这片“生命林”,他又用石头垒起了一道长1500米、高1米的护林坝。常行村一对老夫妻,为了绿化干石山,一年四季住在山上,整整八年,硬是把一座光秃的山变成林。县外贸局青年干部梁安忠,把城里的“铁饭碗”变成山上的“绿饭碗”,五年间,他把家乡那座没人去的山,变成了一座植物园。
钟情于大自然的壶关人,必然得到大自然的温存。
17年间,干石山区的壶关县有林面积增到73万亩。经济林2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最低点6%上升到33.4%,田间庭院四旁树有1230万株,一簇又一簇的绿色在这里生根结果。(附图片)
(压题照片为王新江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