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棉花新话题:加快调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9
第2版(经济)
专栏:

  棉花新话题:加快调拨
本报记者潘岗
我国棉花收购突破5000万担大关,来之不易,它饱蘸着各级党政领导的心血、棉农兄弟的热情和供销社职工的汗水。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还应看到,前一阶段棉花收购工作中尚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省际调拨计划也完成得不理想。所以,今后一段时间,加快棉花调拨进度,就成为棉花购销工作的“重中之重”。
    收购:劲头不松
今年新棉上市以来,有的产棉区收购进度一直缓慢,一些地区至今还有2/3的棉花没有收购上来。在这些地区,前一阵收购进度慢,有气候条件的原因,这是事实,但细加分析发现,收购进度慢的根本原因,恐怕很难排除工作方面的问题。有例为证。新疆、江苏今年棉花收购进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这是大家公认的事实。他们的主要经验就是领导重视,措施得力。山东、河北两省开始进度缓慢,后来领导重视了,加大了工作力度,收购进度就明显加快,10月下半月与上半月相比,山东收购量增长了3.1倍,河北收购量增长2倍。
值得注意的是,个别地方领导虽然也承认应当管好棉花市场,但对严格管理棉花市场没有完全理解,甚至对国家能否把棉花市场管到底产生怀疑。
其实,国务院领导强调今年一定要把棉花市场管到底,正是汲取了去年后期棉花市场出现混乱的教训做出的。今年棉花市场管理很严,难说没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成份。在一定意义上说,今年各地感到管理棉花市场“费力很大”、“精尽力疲”,原因恐怕与去年一度放松管理从而造成更大管理难度有关。
因此,今年把市场管到底,不仅是为了把今年的棉花收购上来,同时也是为明年的收购工作打下基础,使棉花流通秩序走上正常轨道。
    质量:把关必严
严格按国家标准收购,是保证棉花质量的关键。前一阵,一些基层供销社的干部,或屈于乡镇干部的干预,或碍于亲朋好友的情面,向棉农的不合理要求让步,使得收购棉花标准虚高一两个等级和两三个衣分的情况,在一些地方相当普遍。
如若不信,请看来自检验部门的报告。山东省技术监督局组织了两次抽查,发现平均品级符合率仅40%—50%;河北省纤维检验局组织调查,结果发现品级相符率不到60%,长度相符率为70.2%。
棉花检验技术要求高,要实现100%品级相符也不现实。但是像40%—60%的品级相符率恐怕太低了点儿。事实上,一些地方品级相符率低,再加上抬级之外又给了衣分,因此还造成实际收购量虚亏。
从收购环节抓棉花质量,既能引导农民分级分等售棉,又方便纺织企业按级用棉。上个棉花年度出现的大面积棉花掺杂使假现象,给国家造成严重损失,教训深刻。所以,在今年的棉花收购中,坚持“一试五定”,严格按国家标准收棉,千万不可疏忽。
     调拨:顾全大局
棉花收上来就要及时加工调拨。前一段棉花调出计划完成不好,有的地方至今只完成计划的百分之二点几,个别地方甚至至今一担未调出。原因除了前期收购、加工进度慢外,主要是这些地方在打“小算盘”,保本地纱厂用棉,不积极调出。
这并非无的放矢。如,有的地区明令调出棉花需有地方最高领导签字,有的地方要求收购棉花达到多少万担以上才可下达调出计划;一些县市还以实行各级政府责任制为由,对棉花调拨进行不恰当的行政干预。有的县甚至明文规定:棉花调出由县长常务会议审定,主管县长审批。棉花调拨是国家计划,供销社执行国家计划,地方行政领导还有什么必要亲自“审批”呢?说白了,其用意无非是想借审批拖延棉花调出或少调出,给当地纱厂留足棉花。
国家下达的棉花调拨计划是我国现阶段合理配置棉花资源的主要手段,是保证纺织工业协调发展的必要措施。各级政府负责人的一项重要职责,就是顾全大局,支持、保证、监督供销社完成国家计划。为保地方纱厂用棉而置国家计划于不顾,那就是严重失职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