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从电话大王到彩电大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9
第2版(经济)
专栏:

  从电话大王到彩电大王
新华社记者张锦胜本报记者王行增
“TCL集团”听起来像个洋公司,其实它是80年代初从广东惠州市机械局电子科脱胎成长起来的一个大型国有电子集团。仅十几年时间,以“TCL”为品牌的多门类的系列优质电子产品遍布海内外市场:从电话机、印刷电路板、电工配件,到电子医疗器械、矿用安全仪器仪表、各式小型变压器;从收录机、录音录像带,到高级镭射组合音响、大中屏幕彩电。这些产品不仅覆盖全国市场,而且68%的产量远销22个国家和地区,为世界电子行业所瞩目。
应该说人们对“TCL”并不陌生,我们只要看看办公室或家里的电话机,多半可以发现“TCL”商标。三个英文字母组成的商标,却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货,这就是TCL集团立志创出中国名牌电器产品的“起跑线”。
“TCL”集团的发展从初期的“借船出海”到实施大公司战略,走出了一条不断开拓进取的企业发展成功之路。1981年,惠州市机械局电子科借款5000元,租赁一个农机仓库,与港商合资创办了家庭电器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磁带。这是全国最早的12家合资企业之一。此后,TCL通讯设备公司就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了。
公司创办初期,效益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购销权控制在外商手中,原材料进来和产品出去,都被外商层层盘剥。同时,技术权也掌握在外商手中。这使公司领导深深感到经济命脉不能自主的潜在危机,下决心“借船出海”,独立自主地走向国际国内市场。1986年以后,TCL先后在香港创建了TCL通讯设备有限公司和TCL通讯设备(国际)有限公司,从而把产、供、销和技术开发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取得了生产经营主动权,使公司进入了一个腾飞的阶段。
到80年代末,我国彩色电视机的市场仿佛在一夜之间变为买方市场。一方面市场饱和,另一方面却又洋货咄咄逼人。这是因为,彩电市场虽然在总量上已经饱和,但是大屏幕彩电在国内的销售才刚刚起步,而且80%的销量都是进口产品。TCL瞄准了国内彩电市场正在酝酿着新的结构性变化,决心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在大屏幕彩电上做文章。
至于生产力,几年来TCL集团与香港长城电子集团公司的合作已有相当的积累。他们拥有现代化的彩电生产线,几年来一直为国际市场加工生产各种款式的彩色电视机。至于进入市场的许可证,国内不是产大于销吗?一定有不少停产的生产线拿着“通行证”。惠州市主管工业的副市长李鸿忠带着TCL电子集团公司总经理李东生在陕西咸阳彩虹集团找到了它。
于是,一个新的企业在惠州市诞生了:广东惠州彩虹电子有限公司。它的股东有三个:TCL电子集团、彩虹集团和香港长城电子集团。彩虹集团把它的生产线搬迁到惠州作价入股,“TCL”和“长城”则在原来合作的基础上作了新的投入。TCL集团调动“彩虹”和“长城”的优势,向大屏幕彩电市场发起了冲锋。TCL集团在确定以28、29英寸彩电启动国内大屏幕彩电市场的同时,把降低成本、向消费者提供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作为进入市场的主攻方向。与“长城”合作,使彩电的外销订单纷纷而至,这就让TCL产品自然而然地成为规模生产的产物,生产管理成本大大降低。在原材料采购方面,TCL积极调动各种市场要素,利用在世界范围内寻价的优势,货比三家,力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通过这些措施,TCL王牌大屏幕彩电的性能价格比进一步提高,使集团进入了成本竞争的良性循环。
1993年,惠州彩虹电子公司首批推出的TCL王牌28英寸超薄型多功能彩电,每台售价3800元,比当时市场上不少品牌的25英寸彩电价格还低。一年多来,TCL集团已销出大屏幕彩电20万台,其中28英寸和29英寸彩电销量居国内同行榜首,成为名副其实的“彩电大王”。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拿三四千元钱就可以抱回家一台大彩电,而且质量跟那些上万元才买得到的“洋货”相差无几,讲求实惠的国人能不为之动心?
TCL王牌大屏幕彩电,叩响了中国小康之家的大门。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