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上海第一环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0
第1版(要闻)
专栏:

  上海第一环
吕网大夏和平
1994年12月7日,上海内环线高架道路全线建成通车。全长48公里的内环高架道路,横空出世,如雄健的双臂,紧紧地拥抱上海城。13000多名建设者以辉煌的业绩告诉人们:三个春秋,我们环了上海一个圈。
    (一)
路窄车挤,行车难是上海多年的头号难题。进入80年代,上海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数量分别增长9倍和21倍。全市道路虽有1400条之多,但能通机动车的只有450条,而车行道不足12米的窄路又占去一半。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制约了上海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交通问题,牵挂着历届上海市领导的心。江泽民同志任市长期间,会同城市规划专家一起制定了《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拉开了上海城市现代化建设的序幕。当南浦大桥即将完工、杨浦大桥刚开始建设时,江泽民同志就明确指出,环线,包括两座桥,不建起来就无法开发浦东、振兴上海,环线要建,无论困难怎样大,也一定要建。
朱镕基同志任上海市长时也明确指出,无论多大困难,也要把环线修好。
1990年8月23日,朱镕基市长下达了内环线工程上马的指令,次年9月25日打下了第一根桩。为了上海的一号重点工程,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展开了一场上海市政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会战。
    (二)
内环线建设工地是战场,也是赛场。十几支队伍在几十公里长的战线上与时间比赛。
承建内环线一期工程2A标和二期工程2.4标的是上海隧道公司,工程量包括从中山南路宛平路到中山西路沪杭铁路北侧,标准段面和漕溪路立交桥两部分,用于桥桥相接的匝道有8条,其中难度最大的数贴近沪杭铁路边缘打桩,不能影响路基,不能损坏铁路专用电缆和信号设备。工程中的78号桥墩和79号桥墩跨度51米,净空高度18米,作业风险极大,但这些困难都被顽强的隧道工人征服了。
承建高速码头、港湾的交通部三航一公司也开进了内环线工程,虽说变水上作业为陆上作业,但他们操作起来还是那样得心应手。
内环线不但工程量大,而且复杂,光水、电、煤气、通信等地下管线就有300公里长,几乎每建一公里高架路就要搬迁10公里管线。环线经过之处,动迁了居民8000户、单位800个,但没有一个钉子户,没有一个毁约户,也没有一个争吵户。黄菊市长热情赞扬广大市民关心参与,积极配合,谱写了一曲胸怀全局的奉献之歌。
    (三)
两桥飞架浦江,一环拥抱全城。内环线把浦东浦西连成一片,将对开发浦东、改善上海交通起到积极作用。这项上海三年大变样的标志工程,浦西段29.2公里,为连续高架道路,路幅宽18米,设4条机动车道,环绕一圈仅40多分钟,比原来车速提高4至5倍。
内环高架路浦西段的4座大型立交桥,犹如4朵“金花”绽放在环城线上,其中最大的“花”儿要数高24米共4层的共和新路立交桥,占地9公顷,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立交桥,建设者们称之为立交中的“国花”牡丹。
内环高架道路还全线安装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视监控系统、信息传递系统、通信联络系统以及光源照明系统,控制中心的28台电视屏幕展示了全线车辆的运行情况,收集信息、指挥调度、紧急救援一气呵成。
历史给予了内环线建设者以特殊的责任,历史也给了他们机遇,建设者们肩负小平同志“上海三年大变样”的重托,向上海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