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阅读
  • 0回复

前景美好任重道远——浅谈戏曲电视剧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6
第8版(艺术评论)
专栏:艺坛纵横

  前景美好任重道远
——浅谈戏曲电视剧
朱景和
一、哀叹与乐观,面对同一事实
戏曲工作者和爱好者面对电视、录像带、卡拉OK歌舞厅等等现代群众娱乐文化浪潮的强大冲击,不禁深深哀叹昔日辉煌的衰退,艺术瑰宝之备受冷落:大量有影响的戏曲团体忍痛解体,成批戏曲人才纷纷改行,戏曲艺术的知音越来越少……这确是无情的现实。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新兴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总是要形成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不管后起者如何稚嫩、不成熟、甚至伴着不少缺陷,在强大冲击中,传统的东西或者被淘汰——那些过时的、不为时代需要的,或者获得发展,成为更加灿烂的瑰宝——那些少受历史局限、能为新时代服务的。新出现的东西也有优劣精粗之分。或者在竞争中发展、提高,成为有生命力的新成分;或者以新的形式出现,像朝露一样速生速灭。
中国戏曲“危机”到何种程度?似乎不能仅从剧团和剧场观众的减少来估量。当前,戏曲的用武之地不再仅仅表现为舞台演出,而且还表现在各级电视台的大量演出直播、录像播映和参与其它节目的精彩选段。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如果十天之内不播京剧,上海和浙江的电视台十天之内不播越剧,四川电视台如果长久不播川剧,必定要受到观众批评。上电视的剧目无疑是戏曲百花园中影响较大的剧种之精华。戏迷在家里便能过足戏瘾,何必都去剧场?这就是说,电视之播戏曲,是戏曲传播形式的重大变化。也可以说,与其它娱乐设施争夺观众冲击戏曲不同,电视播出戏曲,既是对剧场演出的冲击,又是观众面的扩大,也是培养新观众的途径。
电视时代将促成戏曲的革新,绝不会造成戏曲的死亡。
    二、电视与戏曲,依存与竞争的微妙关系
电视在形成对戏曲艺术威胁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戏曲艺术的重任,电视也需要戏曲丰富屏幕。
然而,戏曲上电视的方式和效果,却应充分注意。
戏曲艺术在舞台上的优势,上了电视很大程度上要化为劣势。中国戏曲之成为世界上独立的舞台表演艺术体系和流派,主要因为其成套表演艺术手段的高度虚拟性、写意性,与以高度写实为特征的影视艺术成为鲜明对照。戏迷之迷,主要迷在名角的唱、做功夫,且以欣赏唱功为主。在固定视角下的唱、念、做、打、舞的全套戏曲程式,在著名舞台表演艺术家身上,可以达到美妙绝伦令人倾倒的效果;在屏幕上,平平的表演,则可能是无光彩乏魅力以至滑稽可笑的匠技。名角反串,老者演少年之类舞台戏迷倾慕的偶像,经过影视写实手段,尤其经过特写画面的“无情表现”,无疑是对艺术精华的嘲弄。巧成拙,美化丑,真变假,徒然帮倒忙。不恰当的上电视,其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对戏曲艺术,对演员形象都是不利的。因而什么剧目、角色上电视,写实手法如何掌握,都应慎于推敲,充分考虑实际的屏幕效果。
    三、戏曲电视剧,作为一个电视艺术品种……
戏曲电视剧的出现已有十年之久。其中一大批优秀之作,不仅在戏剧影视界和广大观众中产生良好影响,而且也被一些海外影视机构看中,为丰富电视屏幕、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戏曲电视剧背负沉重的历史包袱。它的创新与改革面临着新观众与老戏迷欣赏标准绝然不同的大难关。新观众“厌传统”与老戏迷“恋传统”是水火不相容的。新观众在很大程度上是把它作为一种歌舞故事剧观赏,老戏迷则总是把戏曲电视剧作为戏来看。于是并非舞台精华却原汁原味的戏曲电视剧,新观众再少也能被戏迷们认可;越是舞台戏曲精粹,改编功夫越大,越会遭到老戏迷的冷眼,尽管它是一部面貌焕然相当完整的新作品,尽管它可能拥有不少新观众,却难以过老戏迷这一关;而不受原舞台戏曲局限的新编历史剧,则较容易受到不同层次观众的共同认可。
这种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各有不同观众的现象,本来是普遍规律。戏曲电视剧创作,也应充分遵循这一规律。不求普遍满意,避免普遍不满意。也就是说,或者尽量照顾新老戏迷,多保留一些传统戏曲的原汁原味,让他们过足“戏瘾”;或者准备得罪戏迷们,照顾新观众,便可对整套传统程式、技巧作大幅度突破、革新,只保留所属剧种一定唱腔、音乐的基本色彩,为非戏迷观众扫清“接受障碍”。这样做,对弘扬传统戏曲艺术而言,不妨视为“广种博收”、“长期渗透”。今日之淡化传统,为的是长远发扬传统,是扎实而又大幅度地革新,是为适应新环境的积极竞争。不管是传统剧目改编,还是现实题材的新作,淡化传统程式的戏曲电视剧都应受到鼓励,不必苛求其原态原样。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