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海上沉杆打捞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0
第4版(要闻)
专栏:

  海上沉杆打捞记
本报记者杨涌
11月9日,对中国化学工程重型机械化公司的人来说是一个沉重的日子。中午11点一刻,公司从德国进口的500吨级“曼德斯曼”巨型大吊车由交通部银海航运公司承运,从天津港启程前往广东参加国家大型建设项目茂名30万吨乙烯工程施工。孰料,晚上8时许,渤海湾突起8级大风,三四米高的大浪随狂风呼啸,拍击着“银海”号货轮,船身剧烈颠簸,固定在船板的一节7.5米长的拨杆挣断粗大的钢丝绳甩入波涛汹涌的大海。
消息传来,重机公司的领导坐不住了,航运公司的领导坐不住了,他们深知此事非同小可。不仅仅因为巨吊本身5000万元的价值,不仅仅因为无法执行合同给公司带来的损失,更重要的是,这种巨吊全国也仅只两三部而已,一旦不能如期抵达茂名,将严重影响工程的统筹进度;另外,还有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损失……
双方领导迅速作出决定:“曼德斯曼”主体继续南行,拨杆打捞行动同时展开。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天津塘沽分公司伸出了援助之手,中海物探工程勘察公司、天津港货运公司、烟台海上救捞局、海军部队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11月20日,打捞小组第一次作业开始,物探公司启用了国内唯一一台国际一流水平的仪器——地貌仪,在21米深、1500米直径的范围内利用先进的声纳技术进行搜寻。
探测工作相当顺利。当天下午,拨杆坠落的方位就在仪器上被发现了。但遗憾的是,3位潜水员轮番下水打捞,都未能找到目标。第二天的打捞仍然如此。
现场的工作人员真正体会到了“大海捞针”这句话的含义。
技术人员不得不重新精确计算沉杆方位。
26日,第二次打捞方案施行。这次采用土洋结合的办法,从海军部队请来了定位专家,对沉杆作精确定位;同时,最大限度缩小打捞范围,减少盲目性。潜水员在漆黑的海底游弋搜寻。200米、150米、50米、20米……船上的人在焦急地等待着。下午二时许,曾担任过长江漂流队队长的王岩同志,第一个看到了浮出水面高举成功手势的潜水员。救捞船上一片欢呼。
就近海上作业的“282”号船赶来了。沉入渤海17天的拨杆在“282”的协助下,于傍晚时分捞出并驶返港口,当即装车陆路赶运茂名。
12月6日晚,“半路出走”的拨杆终于在茂名与主机会合,将参加10日开始的吊装作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