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平面化与沧桑感——谈《大雪小雪又一年》的特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9
第8版(副刊)
专栏: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选评征文

  平面化与沧桑感
——谈《大雪小雪又一年》的特色
朱晶
近年来电视剧题材领域大大开阔。古代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是个热门。艺术家们争逐热点的兴致颇浓,却很少琢磨怎样把这类片子拍得更像历史。往往是在氛围、心理、节奏都像历史的场景里,活动着一些身穿古装的现代人。有人戏称为古代题材电视剧的“现代化”。
而《大雪小雪又一年》作为一部地方台拍摄的电视连续剧,在毫无超前宣传的情况下,居然吸引和打动了不少人,这足以引动人们思索。
我想,其关键之点在于作品的生活浓度。这部电视连续剧以浓郁的关东风情和广阔的文化视野见长,它的价值,既显示在“新生活的躁动”与“古朴的文明”相融汇,又表现在创作主体冲破“习俗”的精神深度。从根本上说,《雪》剧的成功取决于它鲜活缤纷的当代景观与深邃沉实的历史血脉的贯通。
第一,视点平实,以一条小街透视时代变革,描绘了一幅全景式的关东基层人群生存境况和文化性格的风俗画。
七彩街,既是条关东古街,又是一串生息喧闹的社会细胞。生活在这里的人物,处于社会底层,三教九流俱全;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实际上是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从封闭走向开放、从愚昧走向文明的中国当代社会的缩影。
第二,人物从历史深处走出,鲜活而富于沧桑感。
《雪》剧人物以群像方式展现,并未纵向地突出哪个人物;在重要角色集中刻画的单元,人物也是着重横向展开。这些形象之所以显得厚重,主要因为他们的自身矛盾、性格进展是各自的历史基因与现实碰撞的结果。前清御厨的技艺联系着黄天厚一生的荣辱,新旧社会、“文革”前后的对比,铸就他某种特殊心态:怀旧而不失底层人的良心。尽管改革使之重展身手,但其言谈举止无不透出历史的惰性。鞋匠牛大哥身上,除了苍老的皱纹,岁月似乎未再留下什么,谁也想象不到他会是隐姓埋名的抗美援朝英雄。他在七彩街广受信赖和尊敬,闪射出一种经乱不变的博大人格的感召力。新一代人雪花形象与精神高尚的先辈人七嫂、金教授深刻的命运关联,更能展现这个天性纯朴、敏于进取的姑娘的时代素质。
第三,昭彰真诚、善良与互助。
那位以“现代”眼光打量一切的研究生对雪花说:“把什么都先看透,然后再决定动用多少感情。”雪花不赞成:“那不行,人又不是机器。”年轻的雪花,幼年被弃,后遭失恋,目睹先辈的聚散离合,深知人生的艰难,但她依然真诚地向往光明与美好的未来。历经贫困、仇恨、痛苦、离异种种变迁的七彩街人,也正是以同情的互助共度他们的困苦日子,迎来命运的转机。《雪》剧弘扬底层劳动者的善良、友爱和韧性,难能可贵。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恰恰是支撑七彩街人生群落的魂魄,因而深得寻找精神助力的当代观众的共鸣。
作为通俗艺术,电视剧自然不该遗失面向大众的本性。可越是扩大覆盖面,它就越应多注意防止艺术品位的下滑。那些无灵魂、无根性、无活力、无深度的人物,人们已不感兴趣;那些浮华的当代场景、虚假的历史环境,编造的悲惨加甜腻的故事,人们早已厌烦;至于那种对历史传统的嘲讽,对精神价值的否定,对金钱与虚荣的膜拜,更为许多观众所不齿。
(作者单位:吉林省作家协会)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