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外来人占领汉正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09
第9版(各地传真)
专栏:城乡速写

  外来人占领汉正街
本报记者杜若原
步入汉正街,你会发现这里的生意人大多不说武汉话。南腔北调,方言俚语,喧腾在狭小的巷市中,为这个大市场添了几分异彩。
率先尝试个体经济批发业务的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十多年来历经潮涨潮落,却是一直火火爆爆。1993年,这个市场销售总额达到27.6亿元,相当于武汉8大商场的总和。而创造这个奇迹的汉正街商人,竟有十分之八以上是来自外埠的农民。不管武汉市民如何看待汉正街,他们不得不承认:地处黄金宝地的汉正街,实实在在被外地农民占领了。
80年代初,一批进城的农民聚于汉正街做买卖,自发地形成了市场。由于缺乏管理,这里不仅因脏和差罹怨于周围的居民,这些农民也曾因无城市户口而遭受清理。好在地方政府眼光远大,给予一些便利,才使外地人在此立身,汉正街市场也才得以迅速发展。
汉正街的外来人中,湖北省内以汉川、天门、仙桃、大冶等地人为多,乃至汉正街有了“汉川帮”、“天门帮”之说。他们往往是一个村子先有一个人闯进汉正街,紧接着将家属、亲戚带来做帮手,不出两年,乡邻也跟着来了。
外省人则以浙江、江苏为多。一位来自浙江义乌的青年农民,当初来到汉正街是为了推销义乌的小商品,后来索性在汉正街中心市场买下铺面,领着妻子、弟弟扎下根来。他的日用百货琳琅满目,多是从浙江、福建、广东的厂家直接进货。问他一天营业额多少,他笑笑说:“至少两千元吧。”
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通过这道特殊的桥梁悄悄地转换角色。他们选择汉正街,就是选择了与父辈不同的生活方式。今年34岁的徐子祥,8年前离开汉川农村的老家,一直在汉正街做服装生意。他买下的摊位,才1米多宽,人站在里面如同锁在笼子里。他说,咫尺摊位之间的竞争公平而又无情,你的货卖得快,价钱好,你就能发财;反之,你就只能眼睁睁看人家发财。
融入城市,这些外来人才真正感受到生活的压力。柴米油盐,哪一样不花钱?水电费、房租费、子女上学费,就更不必说了。
几位来自天门农村的妇女,七嘴八舌说道,前几年生意好做,杂费少,攒了一些钱;而现在呢,摊位费由一个月600多元增至近2000元,生活费猛涨,生意却不见好。
我曾探问汉正街市场负责人,这里的“大老板”究竟有多大。不料回答是汉正街很少有“大款”。他解释说,汉正街的经商者大多是农民,他们的商品也销往农村。因此,薄利多销是他们的经营特点。当成百上千的农民怀揣积攒下来的原始资本步入汉正街,他们首先考虑的是站住脚根。
那些头脑灵活、信息灵通的人,不用多长时间,就可以占领一部分市场,完成资本的积累。这时候,汉正街拥挤的门面,低档微利的经营方式,逐渐不合他们的胃口。他们会走出去,在闹市或外地觅到较大的场地,开辟另一片天地,当大老板做更大的生意。而另一部分人,则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适应汉正街的竞争,只得摇头离去,重新回到家乡的土地上。一位熟悉汉正街的人说,真正的“老汉正街人”已经很少了。
汉正街,成了农民进入市场经济的试验场。这个小商品的海洋,同样以不可阻挡的潮流优胜劣汰。然而,还是有一批批的农民义无反顾地走入汉正街。
它总是年青、总是充满活力。这,或许就是汉正街的魅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