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阅读
  • 0回复

永恒的记忆——以色列爱乐乐团演出回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94-12-10
第8版(周末)
专栏:乐海泛舟

  永恒的记忆
——以色列爱乐乐团演出回想
黄晓和
初冬时节,享誉世界的以色列爱乐乐团的来访,成为北京文化生活中的一件盛事。新闻媒介老早就把这一喜讯传遍了四方。首都音乐爱好者争先恐后地购票,使可容纳万人的人民大会堂也满足不了需求。因此,主办单位不得不征得以色列方面的同意,安排了电台和电视台的现场直播,使更多人有机会欣赏来自遥远的音乐家们的艺术。
以色列爱乐乐团是一个有优良传统的音乐演出团体,创立于1936年,由波兰籍犹太小提琴家勃罗尼斯拉夫·胡贝尔曼发起组建,成员大多是当时遭受纳粹迫害的犹太音乐家。乐团的首次公演由世界著名指挥大师阿尔图尔·托斯卡尼尼执棒,当即引起轰动,从此开始了它光辉的艺术生涯。在将近60年的历程中,在世界众多的指挥家和独唱、独奏家的合作和参与下,乐团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到处受到了高度的赞扬。
此次访华演出由当代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执棒和世界一流小提琴家伊萨克·帕尔曼担任独奏,这为以色列乐团的演出更增添了异彩。音乐会的第一首乐曲是以色列民族乐派的奠基人保罗·本·海姆(1897—1984)的《诗篇》。这是这位作曲家创作的第一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这部诞生于1940年的交响曲,抒发了作曲家对当时事态的切身感受和深沉的思索。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音乐会的第二首乐曲,由小提琴家伊萨克·帕尔曼担任独奏。这位自幼不幸身残的小提琴家拄着双拐一出台,就赢得了满场的掌声。人们以无限敬佩的心情聚精会神地聆听他的演奏。柴可夫斯基的洋溢着俄罗斯自然风光和欢快情趣的音乐,在帕尔曼的琴声中和梅塔指挥的乐队协奏中,获得了诗情画意般的体现。独奏家炉火纯青的技艺,指挥家潇洒自如的动作,乐队清彻明亮的音色,这一切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把人们带进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音乐会的后半场演奏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这首作于1812年的名曲,反映了当年欧洲各国抗击拿破仑、赢得胜利的人们的心境。全曲第一、三、四乐章以变换多端的节拍和异常敏捷的速度,充分表现了人群热烈欢庆的情绪,而第二乐章则是一首深沉的葬礼进行曲,它以动人的二声部对位旋律多次变奏的方式,勾画了一幅悲壮的场景,同三个快速乐章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意味着人们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换来了幸福欢乐。以色列乐团的演奏家们显然对此曲有切身的体验,因此贝多芬的这部交响曲经过他们的演奏,听来令人意味深长。
在人们暴风雨般掌声和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中,梅塔大师和以色列乐团的艺术家们又加演了德沃夏克的g小调斯拉夫舞曲、贺绿汀的《晚会》和威尔弟的《命运之力》序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贺绿汀《晚会》的演奏,听来尤为新鲜。这首中国听众家喻户晓的管弦乐曲在梅塔神奇的手势和乐团的精彩演奏之下,显得格外清晰和明快。
音乐会已经过去一段日子了,但中国听众们耳边仍然回荡着以色列音乐家优美的乐声,心中留存着钦佩之情。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